港醫療改革|急症室收費大增至400元 危殆危急病人免費

人氣 27

【大紀元2025年03月26日訊】(大紀元記者葉澤宇香港報導)政府(25日)公布公營醫療收費改革方案,其中備受關注的急症室收費方面,由現時的180元大幅提升至400元,升幅超過1倍,不過一類危殆及二類危急病人則獲豁免收費。新收費明年1月生效。

醫務衞生局局長盧寵茂表示,本港沒有全民醫保,現時公營醫療服務大部份由公帑資助,比例達97.6%。

政府會按5大原則推動公營醫療收費改革,包括「承擔不減」,改革所得全數投放公營醫療;「能者共付,輕症共付」,擴展提升共付機制,扭轉現時輕症平重症貴、 小病高資助、大病要自費的結構失衡、資源錯配現象;「有加有減」,強對貧、急、重、危病人保障;「高度資助」,維持成整體公營醫療資助率;「循序漸進」,考慮到市民負擔能力,分階段5年內達致改革目標,第一階段調整將於2026年推行,及後每兩年按既有機制檢討收費水平。

急症室收費提升至400元,一類危殆及二類危急病人豁免收費。

急症病床每天300元,療養、復康、護養及精神科病床每天200元,日間程序每張病床每天250元。

專科門診250元,家庭醫學門診服務150元。專科門診及家庭醫學門診標準藥費每項藥物分別收費20元及5元,每次最多派4星期藥。

引入按項共付概念,非緊急放射診斷及病理檢驗服務、進階及高端項目收費50至500元不等,基礎服務維持免費。
住院病人住院期間和急症室病人的緊急放射診斷、病理檢驗和藥物維持免費。

日間醫院(老人科、復康服務)100元,普通科社康護理服務、社區專職醫療服務100元。

精神科日間醫院及社康護理服務免費。

放寬費用減免機制的申請資格及涵蓋範圍和期限,套用家庭住戶入息中位數作基準,上限從75%升至150%,資產限額改跟公屋資產限額。另會修改家庭定義,同住但無直接財政連繫的家人也不會納入經濟審查,涵蓋期限亦從12個月延至18個月,範圍擴括至65以下人士偶發的普通科門診,預計合資格受惠人數會由現時約30萬增加至約140萬。

增設全年收費上限,每人每年1萬元收費上限,適用於所有收費項目(自費藥械除外),預計約7萬名因病情需經常使用醫院服務的重病病人受惠。

加快引入更多有效創新藥械,放寬安全網申請資格,而現時獲部份資助的病人可獲更多資助。

盧寵茂:公營醫療面對四大困境

盧寵茂表示,公營醫療系統面對4大困境,包括系統失衡,基層醫療和專科出現「小病大醫」的問題,公私營醫療服務兩極化;資助錯配,輕症病人令急症服務出現堵塞;服務浪費,一些服務病人承擔的成本低甚至免費,出現浪費的情況;求過於供,導致急症室輪候時間長,更擔心影響服務質素。

他表示醫療收費改革會考慮市民負擔能力、能否善用服務、資助的優次、重點輔助弱勢社群,及公眾認受等。而檢討收費制度一直存在,應該每兩年檢討一次,但上次收費調整已是8年的2017年,形容今次檢討是「姍姍來遲」。

盧寵茂又指,不少歐美國家的急症收費過千元,現時港府對公營醫療服務資助率為97.6%,期望5年內降至90%,認為目標合理。他又指,急症室400元的收費已經包含所有診症費、治療費、藥物等費用,與私院收費仍然有很大的距離。

對於部份項目收費將增至每次500元,盧寵茂解釋指,電腦掃瞄等已非基層醫療範圍,又相信如果病人連500元無法支付,其很大機會已經符合了豁免收費的機制。

醫務衞生局局長盧寵茂。(霄龍/大紀元)

高拔陞:公營服務照顧九成住院病人

醫管局行政總裁高拔陞指出,醫療系統失衡,大部份病人在基層醫療,但在醫療衞生的經常性開支中,基層醫療只佔28%,第二、第三層佔72%;公私營系統失衡,公私營醫生人手各佔一半,公營醫療經常性開支佔GDP比例為4.1%,私營醫療亦佔3.8%。但在使用資源最多的住院病人中,公營服務照顧了九成住院病人。

另外,公營醫療出現資源錯配,急症室的本質是處理危重緊急個案,但數據顯示每年急症室求診人次約六成屬非緊急個案。

他續指資助亦出現錯配,小病資助多,大病資助少,例如專科門診,緊急的新症佔約兩成半,穩定新症佔約七成半;一些病人患癌症等嚴重大病,需要支付高昂的費用購藥,現時有約5萬病人需自費購藥,當中約3萬人需負全款,近2千人需負10萬元,部份人更需支付近百萬元。不少病人因藥費昂貴而不接受治療。

醫管局行政總裁高拔陞。(霄龍/大紀元)

現時不少醫療服務費用低甚至不收費,例如電腦掃瞄或磁力共振的造影服務,過去數年的電腦掃瞄或磁力共振檢查人次明顯增加,更有一成病人預約後缺席接受服務。

醫管局藥物亦受大幅資助,市民取藥成本低,例如治療哮喘的吸入劑,公營醫療系統只需15元,市民就可獲16個星期的藥物;但同樣的藥物在私營醫療要超過3,000元。常見的退燒藥撲熱息痛,公營醫療系統同樣只需15元就可獲16個星期的藥物,但私營醫療要超過1,000元。

醫衛局常秘陳松青則預料,採用新收費後將帶來額外30億元的收入,並會全數投入公營醫療開支。@

責任編輯:陳真

相關新聞
調查稱元朗是香港最宜居地區 黃大仙排最尾
僅2隊的士車隊「試運」 港業界消息:招募司機有困難
披露游乃強受調查案 港終院3:2恢復林卓廷定罪
港DSE 2025|首日筆試九成考生用「報到易」簽到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