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紀元2025年03月26日訊】(大紀元記者趙芬妮紐約報導)為了追尋「美國夢」,偷渡成為一個無法抗拒的選擇。然而,偷渡之路充滿風險,有人不幸命喪大海,有人幸運獲得「大赦」而取得合法身分,甚至飛黃騰達;也有人多年藏身異鄉,勉力求生。有一名未滿18歲的偷渡青少年則因政策得以迅速獲釋,接受美國教育,進而改變命運。


《「生鏽」的花旗夢》正是這樣一本記錄這股閩籍移民潮、舉世震驚的萍姐案件的紀實作品。3月25日,該書共同作者于金山受華埠圖書館的邀請,舉辦了一場別開生面的訪談會,與聽眾分享了《「生鏽」的花旗夢》的創作歷程和背後的故事。
週二的訪談會現場座無虛席,每個人都仔細聆聽書中描述的真人真事,很多人對幾十年前發生的事件有所耳聞甚至認識當事人或其家屬,包括被重判的萍姐的後人,現仍在華埠經營生意。
書中一位化名「林安順」的少年在1993年偷渡來美的驚險旅程和最終結局讓人印象深刻。
林安順於1991年5月從福建長樂梅花鎮出發,在蛇頭安排下,輾轉泰國、新加坡、南非,跨越大西洋,最終搭乘載有300多名偷渡客的「金色冒險號」,於1993年5月抵達波士頓外海。然而,當年5月24日,負責接船幫偷渡者上岸的福青幫內部發生內鬥槍殺,導致偷渡客無人接應,船隻輾轉來到紐約長島,6月又返回波士頓,最後擱淺於紐約王后區洛克威海灘,引發國際震驚。
最終,官方登記上岸的偷渡客共有256人,打撈出的遺體達10具,另有一些人未正式登記,包括當場逃逸或被海水沖走的無名死者。
當年為林安順擔任翻譯的于金山回憶,其在紐約的姑姑獲知這個消息後,每天去教堂為他祈禱平安,後來在移民局拘留所找到侄子林安順, 由於他未滿18歲而被釋放。
林安順隨後在美國完成同等學歷的高中課程,歷經波折考入大學,畢業後成為社工,最終與來自香港的女友結婚成家,成為「金色冒險號」偷渡者中的幸運案例。
于金山表示,還有很多這樣的移民,後代很多上了特殊高中和重點大學,為美國做出貢獻。「表面上是非法移民,但他們帶來的動力、能力、智慧與創新精神,使美國不斷前行。」
2006年出版的《「生鏽」的花旗夢》描述了30年前閩籍華人移民偷渡大潮,也是當年華埠東百老匯社區的真實寫照。書中也用很大篇幅介紹了人稱「萍姐」的動盪起伏的人生故事,尤其是其在這波閩籍移民大潮中扮演的角色。
書籍作者親自到萍姐家鄉採訪,村民反饋說她幫助村里沒有工作的人「進入美國」,而且「她做人一向講良心,如果偷渡客不幸在途中遇難或其它原因死亡,她會親自拿現金到死者家裡向親屬安慰賠償」。因而,萍姐被判刑後,仍獲得家鄉人的聯名支持,而她去世後,華埠閩籍社區仍為她扶靈送行,以示感激。
于金山表示,對美國而言,萍姐是違反美國法律的「偷渡皇后」;但對許多華人來說,她的故事卻是另一種詮釋,「她幫助了許多福建人來到美國,特別是那些在家鄉終身無望翻身的人,讓他們有機會改變命運。」
本書另一名作者陳健勤也來到現場,她回憶,自己也和于金山報導、採訪了那些幫派的殘殺、勒索案件。
于金山從事新聞工作逾30年,還著有《美國移民大全》等作品,曾兩度擔任紐約中華公所主席,現為紐約市民主黨第65D區領袖。
「我們不能忽視移民對美國的貢獻,移民是美國的巨大貢獻者。」于金山說,「當然,移民必須制度化,美國需要有規範的移民政策;要避免悲劇重演,美國必須加強邊境管理,支持合法移民程序。」
責任編輯:陳玟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