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紀元2025年03月25日訊】3月18日,SpaceX的「龍」飛船成功將兩名美國宇航員巴里·威爾莫爾(Butch Wilmore)和蘇尼·威廉姆斯(Suni Williams)從國際空間站(ISS)帶回地球。這兩人原是波音「星際客機」(Starliner)首次載人任務的宇航員,卻因飛船推進器故障和氦氣洩漏問題被迫滯留太空近九個月,最終由馬斯克的SpaceX出手「救場」。這一戲劇性事件不僅引發公眾熱議,也被視為SpaceX與波音十餘年競爭的關鍵節點——馬斯克的SpaceX再次展現實力,成為美國商業載人航太的可靠支柱,而波音則深陷技術與聲譽危機。
在過去的十餘年間,美國宇航局(NASA)的商業載人計劃成為航太領域備受矚目的焦點。這項計劃旨在通過與私營企業合作,恢復從美國本土將宇航員送至國際空間站的能力,同時打破對俄羅斯載人飛船的依賴。在這一過程中,SpaceX和波音公司作為NASA選定的兩大承包商,展開了一場技術、商業與聲譽的激烈競爭。
背景:商業載人計劃的誕生
2011年,太空梭計劃退役,美國失去了自主將宇航員送往太空的能力。NASA不得不依賴俄羅斯的「聯盟」號飛船向國際空間站運送人員,俄羅斯也藉機坐地起價,使每次每人的飛行耗資從2011年的4300萬美元一路飆升至2020年的8600萬美元。這一局面不僅增加了NASA的預算壓力,也在政治上引發爭議。
事實上,NASA於2010年已啟動商業載人計劃,通過公私合作模式,委託私營企業開發載人飛船。2014年,NASA最終從多家競標者中選定了SpaceX和波音,分別授予其16億美元和26億美元的合同,用於開發「龍」飛船(Crew Dragon)和「星際客機」(Starliner)。
兩家公司的背景差異顯著。SpaceX成立於2002年,是一家由埃隆·馬斯克創立的年輕企業,以顛覆性創新和低成本發射著稱;而波音則是擁有百年歷史的航空航太巨頭,曾參與阿波羅計劃和太空梭的研發,經驗豐富。NASA的期待是,這兩家公司能夠形成互補競爭,確保美國擁有兩套獨立的載人航太系統。
SpaceX的崛起:從無到有的突破
SpaceX的「龍」飛船開發之路並非一帆風順,但其高效執行力令人印象深刻。2012年,SpaceX的貨運版「龍」飛船首次成功對接國際空間站,成為首家實現這一壯舉的私營企業,為後續的載人「龍」飛船奠定了基礎。
2020年5月30日,SpaceX迎來里程碑時刻:載人「龍」飛船搭載NASA宇航員道格拉斯·赫利(Douglas Hurley)和羅伯特·本肯(Robert Behnken),從佛羅里達州甘迺迪航太中心發射升空。這是自2011年以來,美國首次從本土發射載人飛船,也是航太史上首次由私營企業完成載人航太任務,標誌著SpaceX在載人航太領域的重大突破。
截至本月,SpaceX已成功執行了10次載人任務,每次任務均按時完成,且成本控制在每次任務約5500萬美元,遠低於「聯盟」號的費用。這種成本效益源於SpaceX的可重複使用技術,SpaceX的可重複使用計劃包括三部分:一級火箭、二級火箭和龍飛船。目前SpaceX的獵鷹9號火箭和重型獵鷹火箭都已經實現了一級火箭的可重複使用,而貨運及載人龍飛船也實現了可重複使用。
星艦(Starship)作為新一代完全可重複使用的火箭,目前正在測試階段,目標是取代獵鷹9號和重型獵鷹,成為SpaceX未來主要的航太運輸工具。
波音的掙扎:技術瓶頸與信任危機
與SpaceX的迅猛發展相比,波音的「星際客機」」項目則步履維艱。波音原計劃在2017年完成首次載人飛行,但這一目標一再推遲。2019年12月,「星際客機」首次無人飛行測試暴露了嚴重問題:軟體故障導致飛船未能進入正確軌道,最終未能對接國際空間站。NASA事後調查發現,波音在開發過程中存在品質控制不足和管理失誤等問題。
2022年5月,波音完成第二次無人飛行測試,成功對接國際空間站,但仍然發現存在推進系統和閥門問題。儘管如此,NASA對波音保持信心,批准其進行首次載人飛行測試。
2024年6月5日,「星際客機」搭載宇航員威爾莫爾和威廉姆斯發射升空。然而,飛船在對接國際空間站時遭遇推進器故障和氦氣洩漏,NASA最終決定不冒險讓其帶回宇航員,而是讓空飛船返回地面。威爾莫爾和威廉姆斯被迫滯留國際空間站長達9個月,直到本月18日才搭乘SpaceX的「龍」飛船返回地球。
這一事件成為波音的重大挫折。截至去年年底,波音在「星際客機」專案上已虧損超20億美元,這給波音未來是否能實現常態化的載人飛行蒙上陰影。
從數據上看,SpaceX與波音的差距一目了然。截至本月,SpaceX已完成10次載人任務,總計運送40名宇航員(包括NASA和國際夥伴的成員),而波音僅完成1次載人飛行,且未能把宇航員帶回。
未來展望:雙雄並存還是獨霸一方?
SpaceX的成功並非偶然,而是創新驅動、高效執行和戰略專注的結果。SpaceX與波音的競爭不僅是技術較量,還受到企業文化、市場定位和外部壓力的影響。
SpaceX作為一家初創公司,將航太視為核心業務。其目標不僅是服務NASA,還包括未來的火星移民計劃。這種長遠視野激勵了團隊的創新動力。相比之下,波音的航天部門只是其多元化業務的一部分,優先順序低於商用飛機業務(如737系列)。近年來,波音因737 MAX危機分心,導致資源配置向航太項目的傾斜不足。
此外,NASA的政策也影響了競爭格局。商業載人計劃的初衷是「雙軌制」,希望SpaceX和波音都能成功,以確保冗餘性。然而,當波音陷入困境時,NASA不得不更多依賴SpaceX。例如,去年8月,NASA決定讓「星際客機」空船返回,並將威爾莫爾和威廉姆斯納入SpaceX的Crew-9任務。這一決定雖出於安全考慮,卻進一步凸顯波音的劣勢。
展望未來,SpaceX與波音的競爭仍將持續影響NASA的航太戰略。SpaceX計劃在今年7月執行下一次載人任務(Crew-11),而波音的「星際客機」進程可能決定其能否在2026年回歸賽道。
NASA面臨兩難選擇:繼續支持波音以維持雙軌制,還是進一步向SpaceX傾斜以確保效率。這場任務凸顯了SpaceX在私營航太領域的支配地位,也暴露了波音的相對困境。未來十年,這兩家公司的博弈將如何收場,或許將重新定義美國航太的格局。
責任編輯:連書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