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軍事專家聚集國會 分析「擁核」可行性

人氣 41

【大紀元2025年03月22日訊】(大紀元記者鄭香梅首爾採訪報導)3月20日,由韓國社團法人「首爾安保論壇」(SDF)主辦的「朝核危機下韓國的應對方案」研討會在韓國國會舉行,執政黨國民力量黨多名議員、軍事專家、學界、媒體、市民團體代表等100多人參加。與會專家各自論述了在當前國際形式下,特別是川普2.0時代,面對來自朝鮮的核威脅,韓國發展核武器的必要性、方法和風險。

「全世界200多國中,韓國面臨最大核武威脅」

韓國智庫世宗研究所韓半島戰略中心主任鄭成長博士在研討會上表示,「很多人認為朝鮮領導層不可能引爆核戰爭,因為那等於同歸於盡,除非他們精神錯亂。6·25戰爭爆發前,韓國政界不少人也抱著一絲希望,認為戰爭不會到來,結果導致數十萬、數百萬平民喪生。」

鄭成長表示,韓國是全世界200多個國家中受核武威脅最大的國家。他舉例說,「如果一枚當量為25萬噸的朝鮮氫彈在首爾上空爆炸,預計將造成78萬人死亡和277萬人受傷。這相當於首爾市區三分之一以上的人口將死亡或遭受重傷。如果朝鮮在忠清道上空引爆一枚當量為2萬噸級的核EMP彈,預計將產生強烈的電磁衝擊,重創韓國首都圈、江原道、忠清道及慶北北部地區,摧毀大部分電壓設施和電子元件。」

朝鮮對韓、對美、對俄核戰略變化

SDF朝核應對政策中心主任崔承雨博士則分析了近年來朝鮮在核武開發方面對韓國、美國、俄羅斯政策的改變。

他分析表示,朝鮮從早年的防禦性核戰略轉變為進攻威懾性核戰略,朝鮮核武政策相關法律的演變證明了這一點。朝鮮2013年修訂《核保有國法》, 重點強調了抑制戰爭威脅以及打擊報復措施。而2022年公布的《核武力政策法》則明示發展核武的目的是為了先發制人。

崔承雨發現,在2019年2月河內朝美首腦會晤後,朝鮮將對美國的核威脅政策從直接威脅調整為間接打擊。他分析金正恩執政以來發射導彈的種類和次數,發現從2019年開始,朝鮮發射的短程和中程彈道導彈占比80%,是2012~2018年期間的四倍。他認為朝鮮在加強對駐韓、駐日美軍和關島美軍基地的打擊能力,而將可以直接威脅美國本土的洲際彈道導彈(ICBM)列為中長期課題。

崔承雨認為,朝鮮自從派兵至俄羅斯-烏克蘭戰場開始,把俄羅斯當作媒介,通過俄羅斯的核武力量抑制來自美國的核威脅,並圖謀局限於韓半島的小範圍核戰爭。

「傳統的『遏制核武擴散』政策走向黃昏」

韓國大田大學軍事學特聘教授兼《國防外交期刊》代表宋承宗則表示,美國對韓國實施已久的「遏制核武擴散」政策已不合時宜。他認為,遏制核武擴散本質僅是「外交行為」,並非國防政策或軍事戰略。

宋承宗說,遏制核武擴散的核心在於擁核國家承諾冒著自身遭受核打擊的風險,對敵對方進行核報復,以保護非核盟國。這一承諾構成了冷戰後美國外交政策的基石。

但是,最近美國的舉動讓人不得不對遏制核武擴散的可信性和可執行性提出根本性的質疑。他舉例說,美國花1萬億美元打造「鐵穹」,這一點說明美國意識到自身正面臨來自中、俄、朝等敵對國家的實際核威脅,這一舉動反映了美國戰略優先事項的根本性重組。當前美國正專注於本土防禦,而這一點恰恰暴露了遏制核武擴散承諾的脆弱性和虛幻性。

與此同時,中共的核力量增加導致了「核三極體制」的形成。宋承宗說,自2019年起,中共在戈壁沙漠附近修建了約230個導彈發射井,明確展現了其戰略意圖,即打造與美國和俄羅斯相當的核力量。從冷戰時期延續至今的美-俄核兩極體制,演變為美-俄-中三極體制,即美國同時面臨來自俄羅斯和中共兩方的核威脅,這再次削弱了所謂遏制核武擴散的可信度。

因此,他認為,美國的盟國不應盲目信任美國的遏制核武擴散承諾,而應冷靜地重新審視,並儘快制定應對方案。

「面對朝鮮威脅 擁核是韓國最佳選項」

鄭成長也認為韓國應開發自己的核武器,從根本上擺脫朝鮮核武威脅。他認為,一旦韓國也擁有核武器,朝鮮將不敢使用核武器。他說,「如果韓朝實現核平衡,韓國將能擺脫對朝鮮核威脅的恐懼,韓半島局勢將更加穩定,韓朝交流也有望重啟。此外,朝鮮將不得不更加警惕近在咫尺的韓國核武,而非遠在美國本土的核武器,這將使美國本土更加安全。」

他補充說,「老一輩韓國人不應讓下一代繼續生活在核威脅的陰影之下。如果在不久的將來,因韓朝之間的突發武力衝突或朝鮮的誤判,導致韓國遭受核武器攻擊,那麼韓國的青年一代將終生無法擺脫核武帶來的恐懼與創傷。」

崔承雨提出「維持現狀」和「突破現狀」雙管齊下的核平衡戰略。「維持現狀」即在現有的情況下,制定防範朝鮮戰術核突襲的對策,出台對朝制裁法,並加強軍隊和政府相關部分加強朝鮮核問題相關教育。

「突破現狀」則分三個階段。第一階段,短期內與美國共享核武器;第二階段,擁有核武器製作能力和遏制核武能力,緊急情況下短期內擁有核武——前兩個階段都應在鞏固韓美同盟關係的前提下在《不擴散核武器條約(NPT)框架內開展——而最後階段則是在處理好韓美關係的同時,頂著來自周邊國家的壓力,退出NPT,擁有可以遏制朝鮮核威脅的最低限度核能力。

「韓國擁核」爭論多 專家一釋疑

韓國國內對開發核武一事一直以來爭議不斷。有些人認為,韓國擁核將引發「核多米諾效應」和NPT崩潰。對於這一擔憂,宋承宗強調這是沒有根據的謠言。他反駁說,「選擇性核擴散」不會取代反中(共)聯盟的防禦體系,反而可以進一步強化它。韓國的核武裝有助於提高美國遏制核武擴散的可信度,並加強韓美同盟。換句話說,這是可以為韓美帶來共贏的方案。

還有一些人認為,以韓國的經濟實力和科研能力,只要擺脫NPT的束縛,完全可以在數月內成功研製出核武器。但是來自韓國國防研究院安保研究中心的責任研究委員咸炯弼否定了這一說法。他解釋了核武開發流程,隨後展示了朝鮮為完成這一流程而投入使用的20多個核設施的照片,而韓國目前只有其中兩個設施。咸炯弼最後說,不能把開發核武器想成一件簡單的事情,必須綜合考慮費用、風險和利益,慎重決定。

責任編輯:林琮文

相關新聞
美韓簽署綜合威懾戰略指南 以應對朝核威脅
【新聞大破解】中俄朝核詐賭局 歐盟立法備戰
中共干擾神韻來韓演出 韓市民團:將強硬應對
韓國山火不尋常 韓前總理:不排除外力搞事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