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紐約風情】

鴿子在紐約:城市象徵與移民文化的縮影

文/曾蓮

人氣 121

【大紀元2025年03月22日訊】一隻巨型鴿子雕塑去年10月起現身紐約曼哈頓的高線公園(High Line),約16英尺(4.9米)高。創作這件藝術品的哥倫比亞藝術家伊萬·阿爾戈特(Iván Argote)認為鴿子是紐約的標誌動物之一,有時鴿子會做一些人類行為,例如搭乘地鐵,這種生活在城市邊緣的生物「可以對紐約居民產生一種不可思議的吸引力、誘惑和恐懼感。」另一角度看,鴿子其實是多年前從歐洲移居到美國的「移民」,也從另一角度講述了紐約的移民歷史。無處不在的鴿子,見證著這座城市的過去與現在。

長年停留在在紐約曼哈頓詹姆士·A·法利郵政局大樓(James A. Farley Post Office Building)的鴿子。(曾蓮/大紀元)

紐約鴿子由來:從人類夥伴到都市邊緣者

毫無疑問,鴿子是紐約街頭最具標誌性的野生動物之一,無論是屋頂上、馬路邊、廣場上、立交橋底、地鐵裡,都有它們覓食的身影,激發了許多人的喜愛與厭惡。在紐約最多的鴿子品種是岩鴿(Columba livia),最初來自歐洲、北非和印度,並隨著早期定居者於1600年代進入美國東部,成為家養動物,從此遍布北美與南美,當然也包括紐約市的五個行政區。

鴿子是世界上最早被人類馴化的禽類之一,其歷史可追溯至5000多年前。在古代,鴿子曾是人們的食物、戰爭信使、競賽選手,甚至是高貴的寵物。然而,隨著都市化的進程,這些曾經高貴的鳥類逐漸轉變為城市裡的邊緣生物,甚至被一些人視為「飛行的老鼠」,四處尋覓人類食物進食。鴿子的適應力極強,壽命一般都在15至20年。

歐美「賽鴿」歷史

紐約的鴿子文化不僅止於街頭,更與紐約的歷史深深交織。19世紀,歐洲移民將賽鴿運動帶到美國,尤其在波士頓地區尤為興盛。摩里斯·戈登(Morris Gordon)是美國賽鴿界的傳奇人物之一,他從1924年開始養鴿,將全部熱情投入其中,並在競爭激烈的波士頓聯合會中創下多項紀錄,特別是在600英里(約1000公里)賽事中的當日歸返成績,至今仍無人能及。

在紐約市博物館(Museum of the City of New York)收藏了多張1940年代的影像記錄,如《擦鞋男孩米奇》(Mickey the Shoeshine Boy)系列紀錄了一名年輕男孩與他所飼養的賽鴿的日常。米奇和鴿子坐在小屋裡,再放飛到天空中。男孩用長棍揮動布條或塑膠袋,向天空中的鴿子發出召回信號。(延伸閱讀:紐約市博物館歷史照片《在屋頂上》)

1940、50年代,下東區的屋頂上更是點綴著無數鴿舍,可見塞鴿活動的興盛。賽鴿愛好者悉心照料自己的鴿群。許多養鴿人一次飼養數百隻鴿子,並透過混群比賽等方式交流。這項傳統雖然逐漸式微,卻仍象徵著紐約市的一部分歷史。

《小鬼當家2》劇照。(二十世紀福克斯提供)
《小鬼當家2》劇照。(二十世紀福克斯提供)

電影中的鴿子:美國文化的隱喻

在許多紐約電影中,鴿子作為一種意象頻繁出現。比如,在《小鬼當家2》(Home Alone 2)裡,中央公園的「鴿子女士」與男主角形成了特別的聯繫,展現了城市中被忽視的溫暖與善意。這位滿身是鴿子的女士,象徵著那些生活在社會邊緣的人,雖然被遺忘,但仍然擁有善良的心靈。

《鴿戰總動員》(Valiant)海報。(迪士尼提供)

在動畫電影《鴿戰總動員》(Valiant)中,鴿子則象徵著勇氣與冒險精神。故事中的主角是一隻不起眼的信鴿,卻在二戰中發揮了關鍵作用。英國王家空軍訓練一支名為「RHPS」的王家信鴿隊,用於在英法兩國之間來往,進行情報往來和共享。但同時納粹德軍訓練了一支老鷹戰隊來對付信鴿隊,故事的主人公小威(Valiant)加入了信鴿團隊,突破重重封鎖成為了「戰地英雄」,故事突顯了鴿子的歷史角色,以及它們在困境中展現的非凡能力。

《再見機器人》劇照。(東昊影業提供)

而在動畫電影《再見機器人》(Goodbye, Robot)中,曼哈頓的狗狗為擺脫孤獨,購入機器人作伴,鴿子成為了旁觀者,以靜默的方式見證著機器與人類的故事。這種設定呼應了現實生活中鴿子的存在——它們從不評判,只是靜靜地觀察,陪伴著城市的繁華與衰落。

鴿子與紐約精神:共存與適應

紐約是一座快速變遷、包羅萬象的城市,而鴿子則完美體現了這種適應能力。無論是在熙熙攘攘的時代廣場、中央公園的長椅上,還是地鐵站的樓梯間,鴿子總是能找到自己的生存之道。它們不挑食、不擔心擁擠,甚至能夠學習人類的生活節奏,等待行人掉落的麵包屑,或是在公園裡享受難得的陽光。

某種程度上,鴿子與紐約客有著相似的精神——在變動的環境中求生存,適應並發展自己的方式。就像許多來自世界各地的移民一樣,鴿子沒有固定的歸屬,卻能在這座城市中找到一席之地。

在紐約曼哈頓Vessel紀念品店中的鴿子玩偶。(曾蓮/大紀元)

紐約的鴿子,無論是作為藝術品、歷史符號,還是電影意象,都象徵著這座城市的韌性與多元。它們或許沒有老鷹的英勇,沒有孔雀的華麗,但它們的存在,見證了紐約的日與夜,過去與未來。當我們再次在街頭、公園或地鐵站看見這些灰色的身影時,也許可以用不同的角度去理解它們——或許,它們與我們比想像中更相似。

從昔日的信使,到今日的都市生存者,鴿子與紐約,早已密不可分。或許,這正是為什麼當一隻巨型鴿子雕塑聳立在高線公園時,紐約客會感到某種奇特的吸引力,甚至是共鳴。這座城市,正如這些鴿子一樣,充滿歷史、適應變遷,並且始終翱翔在未來的可能性之中。◇

在紐約曼哈頓的高線公園(High Line)展出的巨型鴿子雕塑。(曾蓮/大紀元)

責任編輯:李維真

相關新聞
上東城房客餵鴿子遭房東起訴
巨型鴿子雕塑今秋亮相紐約高線公園
三大特色展覽 一小時暢遊紐約地標
不只是購物天堂 百年梅西百貨九大亮點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