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鵬觀察】馬斯克的航天夢想 把不可能變現實

人氣 408

【大紀元2025年03月21日訊】觀眾朋友們,大家好,歡迎收看《秦鵬觀察》。他被譽為當代愛迪生,但是比愛迪生更擅長的是他的商業運作能力。不到30年間,他變成了世界首富。

他的創新,上天入地,包括了電動汽車、互聯網支付、航空航天、大腦科學與人工智能,但是在他的宏大夢想中,這些都只是一部分。

他一生放蕩不羈愛自由,卻在一夜之間變成堅定的美國傳統價值觀的捍衛者。他譽滿天下,也謗滿天下,自始至終充滿了爭議。

他是馬斯克,美國科技界和商業界的傳奇。

這期節目,是我正在推出的《瘋狂財經:改變世界的20人》第5期,不過,由於馬斯克的經歷太多、太豐富,所以今天,我主要從SpaceX入手,講述馬斯克如何把一個幾乎所有人都認為不可能的夢想,變成了一個觸手可及的現實。

一、從小說到星海:馬斯克的終極願景

2001年的某個深夜,在南加州的公寓裡,馬斯克反覆翻看著《銀河系漫遊指南》和《基地》系列小說。那個時候,他剛剛被從Paypal的總裁位置上趕走,迷上了航天,加入了火星俱樂部,夢想著有朝一日要變成多星球生命。他還給火星俱樂部捐贈了10萬美元,要研究在火星上種植植物。

馬斯克最初想在這顆紅色星球上建立一座溫室,稱為「火星綠洲」。2001年10月,他與幾個夥伴(吉姆‧坎特雷爾、阿德奧‧雷西和未來的NASA局長邁克爾‧格里芬),一起前往俄羅斯莫斯科,尋求將溫室載荷送入太空。然而,他被視為新手,沒有達成購買俄羅斯發射服務的協議,就返回了美國。

2002年2月,團隊返回俄羅斯,想購買三枚洲際彈道導彈。他們再次與相關的公司(ISC Kosmotras)會面,並被出價800萬美元一枚火箭。但這一次,是馬斯克拒絕了。他決定自己創辦一家公司,來製造價格實惠的火箭。

讓馬斯克改變主意、自己創業的原因,是俄羅斯一名火箭設計師的輕蔑。在和馬斯克交談時,俄羅斯火箭設計師看不起這個年輕人,還朝著他的鞋子上吐口水。美國宇航局前副局長洛里‧加弗 (Lori Garver)後來 在一本書中寫道:「這一舉動徹底激怒了埃隆,因此他在回國途中決定,成立自己的火箭公司來與他們競爭。」「 如果特洛伊的海倫有一張可以發射一千艘戰艦的臉,那麼這口唾液就可以發射一千艘宇宙飛船。」

2002年3月,馬斯克拿出自己出售ZIP2和PayPal獲得的1億美元,創立了SpaceX,並擔任公司的首席執行官兼首席工程師。他的目標是降低太空運輸成本,實現可持續的火星殖民。

這一願景的形成,源於馬斯克對文明脆弱性的深刻認知。在SpaceX創立演講中,他列出了人類面臨的五大滅絕風險:小行星撞擊、超級火山爆發、核戰爭、基因工程病毒和不可控的人工智慧。他警告說,「地球就像一艘沒有逃生艙的宇宙飛船,如果我們永遠困守地球,滅絕只是時間問題」。

為此,他制定了一個路線圖:2024年實現無人登陸火星,2030年建立永久基地,2050年建成百萬人口的火星城市。因為馬斯克測算,至少需要100萬人移居火星,才能確保人類文明的火種不會熄滅。

二、顛覆傳統 用工業思維和互聯網思維開發火箭

然而,起步容易前進難。早期的SpaceX遇到的幾乎全部是質疑、嘲笑和挑戰,許多專家都認為他的計劃「根本不可能成功」。因為當時的航天產業,主要由政府機構(如NASA)和少數大型軍工企業主導,私人公司幾乎沒有立足之地。媒體也冷嘲熱諷,認為他太過天真。

馬斯克回憶:「當時,所有人都說我們肯定會失敗,沒有人相信我們能發射火箭。」

眼前困難重重,首先是缺人,不僅是馬斯克缺乏相關背景,必須快速學習,他還必須快速招募到合適的專家。其次,是缺錢。也許在我們來看,1億美元是一筆鉅資,但在航天領域,只是毛毛雨。

而當時,全球航天產業也陷入了僵化的泥潭:航天巨頭們依賴政府訂單,單次發射成本高達1.5億美元;俄羅斯「聯盟號」火箭,雖具成本優勢但技術停滯;歐洲阿麗亞娜火箭,則受制於多國協作的低效率體制。

對此,馬斯克提出了一個看似荒誕的目標:將火星移民成本從人均100億美元降至20萬美元。這個被NASA工程師嘲笑為「科幻小說」的願景,實則是精心設計的戰略槓桿——它迫使團隊跳出既有的技術路徑,從第一性原理(First Principles),重構航天技術體系。

所謂第一性原理,就是打破傳統,不在別人後面邯鄲學步,而是從零開始,從最本質開始,重新設計如何一步步完成。

這種顛覆性思維,在獵鷹1號研發期間就已顯露鋒芒。當傳統航天企業都在使用定製化、高成本組件時,SpaceX選擇改造俄羅斯的導彈發動機,並且用汽車級工業閥門來替代航天專用部件,一下子將發動機的成本從千萬美元級別,壓縮到了百萬美元級別。馬斯克甚至在eBay上競拍蘇聯時期的火箭圖紙,並從莫斯科航空學院挖走頂尖的推進專家。

這種「夠用就好」的工程哲學,打破了傳統航天領域過度追求絕對可靠性的教條,開創了「快速疊代、容許失敗」的新研發模式。當傳統公司花費多年時間進行理論計算、模擬和設計,確保產品幾乎完美,才開始測試的時候,SpaceX的做法是:快速製造出火箭原型,快速實地測試,然後根據結果修改,再次測試……即便這樣可能會導致一些火箭爆炸。這種模式,是馬斯克以前在互聯網開發軟件時的成功經驗。

這樣一來,他們把傳統航天人害怕的發射失敗,當成了一次次學習和進步的階梯。2006年,獵鷹1號首次發射爆炸後,馬斯克立即召開全員會議:「記住這個場景,因為下次我們會在火星上慶祝成功」。

不過,話是這樣說,當火箭一次次爆炸,馬斯克心裡的壓力也很巨大。我們來看看一個視頻片段。

這是2008年,第三次發射,他緊張地來回踱步,等火箭分離失敗的時候,他卻和夥伴們說,TMD的上去了。

2006年到2008年,獵鷹1號(Falcon 1)火箭連續三次發射失敗,幾乎讓公司破產。2008年9月,第四次發射的時候,馬斯克知道,如果這一次失敗,那麼他會將不得不宣布SpaceX破產。那時的他,處於崩潰的邊緣。

但這一次,他成功了,成為首個由私人資金支持、成功進入地球軌道的液體燃料火箭。隨後,公司獲得了NASA的3.96億美元支持,後來又獲得16億美元的「商業補給合約(CRS合同)」。這筆錢救活了公司,也為未來發展奠定了基礎。

三、技術創新鏈式突破 更先進飛行器的快速疊代

初嘗勝利果實,馬斯克並沒有因此珍惜羽毛,變得謹小慎微。相反,他繼續快速疊代完善產品,並不斷推出新一代產品,讓SpaceX得以超常規地快速成長,由後來者,變成世界航天業的領導者。

其中,獵鷹9號(Falcon 9)的快速演進,極具代表性:第一代獵鷹9號(2010),是一次性火箭,發射成本昂貴;到2015年完成可回收版本,增加了可重複使用的第一級助推器,並成功回收。2018年,Block 5版本問世,優化了回收技術,使助推器可多次使用,發射成本降到不足最初的1/10。

他還推出了不同的飛行器。2012年,龍飛船(Dragon)成功與國際太空站對接,成為向NASA提供貨運服務的首家私人公司。2020年,載人龍飛船(Crew Dragon)成功載送NASA太空人至國際太空站,標誌著自2011年美國航天飛機退役後,首次由本土發射載人任務。我們現在看到的是2020年,龍飛船把宇航員送入國際空間站的片段。

而目前,星艦(Starship)計劃成為SpaceX的的發展重點。這種超重型火箭,旨在將人類送往月球、火星甚至更遠的深空。這是人類歷史上最大的航天器,高達121米,約40層樓高,直徑9米,總推力7,600噸,有效載荷則高達150噸。

值得一提的是,馬斯克在這個研發過程中的「極端成本控制」理念。獵鷹9號的發射成本是6,000萬美元,遠低於NASA傳統發射成本的約2~5億美元。而星艦則採用了不銹鋼材料,比傳統碳纖維材料便宜許多,而且更耐高溫。再後來,特斯拉最昂貴、可防彈的卡車CyberTruck,也使用了星艦的不鏽鋼材料,實現更大節約。

四、三位一體 重構航天經濟模型

在SpaceX,馬斯克的商業智慧還體現在獨特的盈利模式。他先後設計了三大類產品和服務:火箭,載人飛船,以及用衛星提供互聯網服務的星鏈(StarLink)。此外,他還用政府合同為公司提供現金流,用商業發射構建價格優勢(發射報價比同業低30%),用星鏈計劃開闢萬億級的全球市場。

這種三位一體的組合,打破了傳統航天產業嚴重依賴政府撥款的生存邏輯。2023年,星鏈用戶突破200萬,其服務收入已達發射業務的5倍,並首次實現了盈利。

技術突破的乘數效應和馬斯克的成本控制手段,在星鏈計劃中展現得淋漓盡致,堪稱教科書級別:

1、通過衛星批量化生產(日產6顆)、一箭60星的發射能力、自主避撞演算法和相控陣天線技術,SpaceX將單顆衛星的成本,從傳統幾千萬到上億美元,壓縮到每顆50萬美元。這種工業化太空基建能力,使近地軌道從稀缺資源變為可規模化開發的疆域,催生出全球首個天基互聯網星座。截至2024年,超過5,500顆星鏈衛星在軌運行,為60個國家提供網路服務,其傳輸延遲比光纖低30%,徹底改寫了全球通信基礎設施的競爭格局。我們現在看到的,是一長串星鏈衛星,正在經過月球的一段視頻。

2、採用垂直整合戰略。SpaceX自研90%的組件,連焊接機器人都是自主設計;採用汽車產業的流水線生產,使獵鷹9號製造周期從18個月縮短到9個月;海上回收平台的使用,將火箭轉運成本降低80%。這些創新使獵鷹系列發射成本降至6,200萬美元/次,僅為同業的1/3。

我們現在看到的,是今年3月,SpaceX發布的新視頻,首次展示其德州工廠的Starlink套件生產流程。大家感受一下。

3、更具革命性的是,SpaceX通過重複使用火箭,將單次發射邊際成本壓縮到1,500萬美元,這種成本結構讓傳統競爭對手徹底失去價格護城河。而這一切成本優化,最終服務於火星移民的終極目標——馬斯克測算,當單次火星航行成本降至10萬美元時,普通人就能通過「按揭移民」開啟新生活。

馬斯克還正在把傳統的衛星接收端,延伸到了手機,直接走向全球各大電信公司,目前在美國、加拿大、新西蘭、日本、澳大利亞和瑞士等國家,運用DTC技術,要迎接無縫全球覆蓋。

這種獨特的商業模式,使SpaceX作為一家還沒上市的公司估值,迅猛增長,2023年7月,1,500億美元,2024年11月達到2,550億美元,2024年12月突破了3,500億美元,增長了近2.3倍。SpaceX成為全球估值最高的私人企業。

當然,也許談錢,在目光遠大的馬斯克眼裡,有點太缺乏追求了。因為他最終要把太空旅行的成本,降低到與傳統航空旅行接近的水平,使得普通人也能負擔得起前往月球、火星甚至更遠的星際旅行。其中,登月旅行的票價,可能會降至數萬至十萬美元之間;火星旅行,初期票價50萬美元左右,長期目標票價降至10萬美元以下,甚至有可能達到幾萬美元。

馬斯克曾說:「最終,我希望任何想去火星的人都能負擔得起這趟旅行。如果你願意賣掉你的房子,你就能買得起去火星的票。」

大家準備好啟航了嗎?

說到這裡,講一個玩笑。中國小粉紅經常說抵制特斯拉,讓馬斯克變窮。實際上,我讓馬斯克旗下的人工智能工具Grok測算過,如果中國市場變成零,馬斯克的財富可能減少約350億至600億美元,淨資產會降至2,700億至2,950億美元之間。他依然會是全球首富。

當然,這是玩笑啦。

馬斯克旗下,還有很多優秀的公司,實際上特斯拉的電動車是技術能力最低的一個。那麼,馬斯克是如何駕馭這麼多的高科技創新,又是如何變身政治超人的呢?請關注我的《秦鵬政經觀察》頻道,我們回頭繼續分享。◇

《秦鵬觀察》製作組

責任編輯:李昊#

相關新聞
【秦鵬觀察】普京同意停火 但有一條件
【秦鵬觀察】國安部諷窮兵黷武 教訓習近平?
【秦鵬觀察】李嘉誠惹怒習?京港謾罵背後祕密
王友群:中共「血債幫」必將受到審判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