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紀元2025年03月21日訊】中國古代一直流傳著「不為良相便為良醫」的名句。或許有人好奇,古人的志向為何能自如地在宰相與醫者間相互切換呢?答案其實就在一個「德」字。
人若有高貴的德行,必懷捨己利他的仁厚之心;憂國憂民時,必立下安民濟世、救苦救難的鴻鵠之志。救人一命的意義不只是解除病痛之苦,更是拯救人心、實現其靈魂救贖。
唐代醫聖孫思邈也說「上醫醫國」,看來良相與良醫果然是不分伯仲的。在中國歷久彌新的史冊中,就有不少良相因輔佐帝王、治世有功而福蔭後人的故事。本篇介紹的是明代幾位良醫因德行深厚而使後人得福報的故事。
不顧己身安危救治病人 兒子考中進士
司馬隆,字季平,是江寧縣(位於今天的南京市)人。他自幼愛讀書,自己學完《尚書》後,先學儒、後學醫的父親就把畢生的醫術傳給了他。司馬隆子承父業,閒暇時手不釋卷,悉心研讀《黃帝內經》,也鑽研過金元名家李東垣、朱丹溪所寫的醫書。不久後,他便因判斷病症之準確,療法之獨到而聲名鵲起。
每次遇到疑難雜症,其他醫生聚在一起商議很久都無法得出結論,但司馬隆診斷後,就能很快查出病因,並對症下藥。他的方子藥到病除,往往令眾醫叫絕。遇到難治的病人,他從不輕言放棄,總是守在病人身邊,徹夜翻閱醫書,直到查找出病源,研製出最有效的療法。
當時,有個窮困潦倒的書生染上了疫病,家裡的族人都嫌棄他,沒有一人去看他。司馬隆得知後,每天去給他診治,直到他痊癒。看他這樣冒著染疫的風險,不圖回報去治療一個病人,那家人都覺得很奇怪。可他卻說:「人總有一死,能奪命的不只是疫病。」為救治他人,竟不顧己身安危,這樣的醫生令當地人無不感佩。後來,他兒子得了福報,在嘉靖癸未年(1523年)考中了進士。
一生扶危濟困救治窮人 長女被封王妃
越鏜,益都縣(今山東省青州市)人,很小就對醫術很好奇。有一天,他問父親:「是求神拜佛還是針砭之法,更容易讓人起死回生?治療方法那麼多,又有哪一種能保證全身各個部位都健康無虞?」他父親聽了很吃驚,於是找來幾本醫書讓他潛心研讀。沒過多久,他就領悟到了醫理的神妙內涵。從那以後,他給人號脈能精準地找出病因,給人治療也能藥到病除。
越鏜不但醫術高,且人品貴重。遇到疾病纏身卻無錢治療的人,他就不收藥費。平日裡,他總是慷慨解囊,向窮苦的病人施捨藥材。後來,經他治好的病人不計其數。
一天夜裡,他夢見有神明來告訴他:「你一直扶危濟困,積累了不少陰德。從今往後,你的陰功將得到陽報,很快會通達顯貴的!」不久,皇帝下發了封賞的詔令,將他已嫁入皇族的長女冊封為親王妃,而他自己也被授予西城兵馬司指揮一職。
治病不分貴賤不計藥資 曾孫光耀門楣
韓昌,山西洪洞縣人,是北宋宰相韓琦的後人。他家世代行醫,精湛的醫術傳到他這一輩仍頗有聲名。韓昌宅心仁厚,給人治病從不計藥資,當地人都很敬重他。
一年冬天,他在路上遇到一位倒地不起的推車人。那人無親無故,又沒錢看病,旁人都不知如何是好。可韓昌一心想著病人的安危,根本就不在意那人是窮是富。他發現病人是因受不住苦寒而凍壞了身體,便四處打聽,終於找到了一間有炭火、夠暖和的房子。他給病人熬了一碗湯藥,並悉心照顧他。那人喝了湯藥,身體就有知覺了。沒過多久,病就完全好了。臨走時,韓昌又送了他一些粥米,讓他能在一段時間內不再忍飢挨餓。他感激不已,跪在韓昌面前不停地說道:您是我的救命恩人,定能健康長壽,生得貴子!」
洪武初年,城裡發生兵變,韓昌就住進了岳陽山。他在山中遇到一位奇人,將一種祕術傳給了他。此後,他治病時就不再給人號脈了,只需望診就能知道來者的病情乃至生死。還有一些病人去找他,沒到他跟前,他就知道那人的情況了。病人到了他家,他就直接把藥拿出來。令人稱奇的是,每次都能藥到病除。但如果來找他的人是治不好的,他一見面就不提治療的事了,而是好言相勸,讓病人及其家屬儘早回家準備後事,結果都應驗了。
一天,他的孫子韓肅誤吞了一枚鐵釘,家裡人都擔心不已。可韓昌卻說:「無妨,釘子三年後就會出來。等到那時,吾孫還能誕下貴子,光耀門楣呢!」三年後,釘子果然從韓肅的腋下掉出來了。當時,他妻子剛生了孩子。他給孩子取名韓文,字貫道。後來,這孩子於成化二年考中進士,等到步入官場,就一直平步青雲,最後當上了戶部尚書。到晚年時,韓文又被加封為太子太保,去世後被追贈為太傅,賜諡號「忠定」。
後來,韓昌也因曾孫的顯赫功名而被授予官職。韓文不但自己能光宗耀祖,兒子和孫子也都考中了進士,可見他的曾祖韓昌醫者仁心,其累積的功德福蔭綿長!
參考資料:《欽定古今圖書集成》
責任編輯:朱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