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家專欄】貿易逆差重要嗎?

人氣 550

【大紀元2025年03月20日訊】(英文大紀元專欄作家Jeffrey A. Tucker撰文/原泉編譯)我們得談談貿易逆差的問題。唐納德‧川普(特朗普)總統急於減少貿易逆差,他將圖表上出現的紅色赤字視為其它國家欠美國的錢。而自由貿易陣營中的人則認為這種看法荒謬至極,長期貿易逆差根本不是問題,我們應該將關稅降為零,然後就萬事大吉了。

誰才是正確的?讓我們思考一下這個話題,理解這個問題需要歷史的反思。

我的哲學派別在政治上基本是自由意志主義(libertarian),儘管我不喜歡這個詞,因為它可能意味著一切,也可能什麼都不是。我的政治學、經濟學的導師是穆瑞‧羅斯巴德(Murray Rothbard),以及歷史人物艾爾伯特‧傑伊‧諾克(Albert Jay Nock)、弗蘭克‧喬多洛夫(Frank Chodorov)、加雷‧加勒特(Garet Garrett)等人,如果你不認識這些名字也沒關係,他們是17世紀至19世紀老派自由主義者的繼承者。

當時,他們熱愛並捍衛自由貿易(儘管加勒特支持某些關稅),而那時世界上的貨幣只是金銀等可互換的物品,擁有不同的名稱而已。貨幣的名稱讚頌了國家,但其背後的內在價值基礎卻植根於其它東西。這一點對於硬幣來說是如此,對於紙幣也是如此,因為紙幣總是可以兌換的,除非政府腐敗。

許多偉大的老一輩自由主義者都支持自由貿易。這些人包括蘇格蘭經濟學家大衛‧休謨(David Hume)、18世紀蘇格蘭經濟學家亞當‧斯密(Adam Smith)、英國政治經濟學家大衛‧李嘉圖(David Ricardo),以及20世紀的戈特弗里德‧哈伯勒(Gottfried Haberler﹐也是我的老師)。他們認為,貿易壁壘在國際上和在國內一樣毫無意義。地圖上的任意界線不應阻礙交易的達成。

他們指出,任何國家都不必擔心(外國)與本國商業的競爭,這只會提高它們的競爭力和效率。進口商品時資金流出,出口商品時資金流入,這只是市場機制的一部分。

大衛‧休謨深入研究了這個機制及其運作方式,從貨幣角度很好地描述了這一切:價格-現金流動機制。

當國家進口商品時,貨幣會流出。如果人們明白貨幣與價格之間的關係,就知道接下來會發生什麼。國內價格下降,國外價格上升,包括工資。關鍵是,出口國的生產成本會上升。

那麼進口國會發生什麼呢?它們會經歷等量且相反的影響。價格下降,包括工資,關鍵是,進口國的生產成本下降。

大家明白這是怎麼回事兒了吧?沒有哪個國家相對於其它國家擁有永久的優勢。它們只有相對優勢,而這種優勢僅能持續到市場尚未重新恢復到概念上的平衡狀態為止。

誠然,這個簡單模型僅假設了兩個國家之間的雙邊貿易,在現實世界中,許多國家參與了生產的各個環節。但核心觀點依然成立:貿易結算和生產競爭基於永久性成本優勢以外的因素(當然,自然資源除外)。

也許你會認為這只是純粹的推測,但實際上,這種情況已經持續了數百年。這正是自由貿易倡導者宣揚其學說的基礎,而且他們是對的。他們還說,貿易壁壘會導致戰爭和貧困,因為最終只會加重民眾的負擔。

我完全同意上述觀點。但接下來的情況就變得複雜了,1971年及之後,美國放棄金本位制,世界其它國家也紛紛效仿,價格-現金流動機制自此失靈。

這意味著美國將逐漸成為一個進口國,而美元在國外市場變得無限大,而不會對其國內價格造成任何影響。至於任何淨進口國預期會出現的價格下跌,這種情況並未發生,為什麼?因為美聯儲一直在在不斷印鈔,無休止地造成通貨膨脹。

隨著美國無限量地為全世界提供流動性的法定美元體系的建立,國際結算的自由貿易體系隨之瓦解。

這同樣確保了美國最終會失去在製造業中的全部比較優勢,外國央行將永遠囤積美元,同時擴大本國的製造業,與美國展開逐個領域的競爭。

讀者朋友們,我真誠地希望你們能看懂我寫的,因為理解這一點至關重要。我也會對我的自由貿易朋友們說:假裝對這些問題一無所知沒有任何好處,必須解決問題。

現在來說說貿易逆差:它只是結算的一種衡量標準。如果出現赤字,這意味著本國商品價格沒有下降到與外國競爭者相當,而外國競爭對手的商品價格和工資也沒有上漲到與美國持平的水平,那麼就會出現很嚴重的問題。問題不在於圖表本身,而在於除了自然資源和債務之外,完全喪失了其它競爭能力。

這就是我們今天的處境,開始出現貿易赤字,而且越來越嚴重。

聖路易斯聯儲FRED數據庫。(圖表:Jeffrey A. Tucker)

1973年之後,日本率先發現了這一問題。我們的鋼琴產業消失了,隨後是鐘表業,接著是家用電器,再之後是音響設備。最終,日本將目標瞄準了汽車行業,其產品質量甚至超越了世界汽車之都的製造水平。在所有這些領域,美國都曾引領全球,我們擁有技術、市場、基礎設施、勞動力、材料以及悠久的傳統。

然而,在短短十年左右的時間裡,這一切都消失了。與此同時,日本央行卻持有大量美元,並將其作為抵押品用於擴張本國的製造業。沒有清算,價格和成本也沒有進行調整,可以說,他們輕而易舉地把我們打得落花流水。

美國的物價從未下跌,而日本的物價從未上漲。

國際市場停止了自我調節。

里根政府時期的財政部長詹姆斯‧貝克(James Baker)試圖通過匯率協議(1985年《廣場協議》)來解決這個問題,但為時已晚,該協議根本無法維持,沒有黃金流通,這是紙幣世界,而美元是主導貨幣,這意味著對美元的無限需求以及永遠無法結清的帳戶。當時沒有任何機制可以強制執行任何特定貨幣的匯率。

中國開放後,他們也發現了這個竅門。看看美國在做什麼,然後投資某個產業,並且做得更好、更便宜、一直這樣做下去,直到該產業在美國消亡,轉移到中國,先是紡織品,然後是玩具、接著是造船業、服裝、工具,最後,基本上所有產業都是如此。

拜登政府試圖推行新的綠色能源投資計劃。以為中國人肯定學不來!然而,僅僅用了大約五分鐘,中共就憑借其低廉的勞動力成本和可負擔的資源,以極低的成本生產了同樣的產品。很快,中國人就開始向美國出口太陽能電池板和風力渦輪機。

我們成了笑柄﹗

大家明白這是怎麼回事了嗎?這是一個簡單的數學問題。只要美元仍是世界儲備貨幣,美國的生產商將永遠處於劣勢。

在這樣的情況下,休謨、斯密和李嘉圖都不可能為自由貿易提出有力的論據。他們的整個理論體系都依賴於結算體系真實存在,而這一體系在1970年代初徹底崩潰了。

一位經濟學家朋友來信告訴我,美國的工業生產指數剛剛創下歷史新高,因此不存在什麼問題。該指數包括石油和天然氣生產,而就該領域出口而言,美國的狀況良好。然而,該指數實際上並未反映真實情況,當然也不能衡量傳統意義上的製造業。正如我所說,我的上述分析不涉及礦產資源,因為礦產資源必然是地方性的。

那麼,接下來怎麼辦?川普政府試圖解決這個問題。經濟顧問委員會的斯蒂芬‧米蘭(Stephen Miran)表示,他們將關稅作為替代性的解決方案,通過提高進口成本來迫使形成公平競爭的環境。他提出了一個有趣的論點,有興趣的讀者可以去閱讀他的完整論述

這種方法是否有效?有可能。然而,我並不樂觀,原因很簡單,因為從未有人嘗試過這種做法。這是因為世界從未面臨一個所有基本功能完全崩潰的國際貿易體系。

我的觀點是這樣的,該計劃可能行不通,但請不要假裝不存在問題,過去每一位自由貿易理論家都確信這會是個問題,川普試圖用非常簡單粗暴的手段來解決這個問題,結果可能會破壞供應鏈,給美國企業和消費者帶來新的成本。

我的解決方案是什麼?是國際金本位制,遺憾的是,這只是一個口號,而不是一個計劃。我無從知曉如何從當下達到那一步,但我確實清楚一點,如果我們停止印鈔和債務擴張,至少能堵住一些漏洞,這是我們力所能及的,也是一個不錯的開端。

只有當美元不再被跟蹤,不再不公平地背負世界儲備貨幣這一不可能完成的任務時,這個問題才能得到解決。只要這種情況持續存在,美國製造業以及整個生產行業就將處於無法贏得競爭的劣勢。這只是數學上的必然。

作者簡介:

傑弗里‧塔克(Jeffrey A. Tucker)是總部位於德克薩斯州奧斯汀(Austin)的布朗斯通研究所(Brownstone Institute)的創始人兼總裁。他在學術界和大眾媒體上發表了數千篇文章,並以五種語言出版了10本書,最新著作是《自由抑或封鎖》(Liberty or Lockdown, 2020)。他也是雜誌《米塞斯之最》(The Best of Mises)的編輯。他還定期為《大紀元時報》撰寫經濟學專欄,並就經濟、技術、社會哲學和文化等主題發表演講。

原文:Does the Trade Deficit Matter?刊登於英文《大紀元時報》。

本文僅代表作者觀點,並不一定反映《大紀元時報》立場。

責任編輯:高靜#

相關新聞
加拿大統計局: 5月商品貿易逆差擴大至19億
美國8月貿易逆差大幅收窄 出口創歷史新高
香港9月貿易逆差擴大至532億 出口升幅收窄至4.7%
貿易逆差逾600億 宏媒:與中建交沒好處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