終止台灣核武發展 CIA線人張憲義罕見受訪

人氣 180

【大紀元2025年03月02日訊】(大紀元記者陳俊村報導)台灣在上個世紀60至80年代曾秘密研發核武,但因為參與研發的中山科學研究院核能研究所副所長張憲義被美國中央情報局(CIA)吸收為線人,最終叛逃美國而以失敗告終。如今,在時隔幾十年之後,張憲義罕見地就此一事件接受媒體採訪。他說,他並不後悔當年向美國泄露情報的決定。

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CNN)近期在張憲義位於愛達荷州的住所對他進行專訪,並於3月1日發表專訪內容。這名高齡81歲的台灣前陸軍上校在訪談中陳述了這段陳年往事與他的心路歷程。

儘管批評者稱他背叛了自己的國家並削弱了台灣遏阻中共可能入侵的能力,但他仍然相信自己做出了正確的決定。

他說:「根本不存在背叛,我決定向中央情報局提供訊息,因為我認為這對台灣人民有好處。」他坦承中共和台灣之間存在政治鬥爭,「但開發任何一種致命武器對我來說都是毫無意義的。」

歷史事件回放

CNN報導說,張憲義叛逃美國的故事要從1964年說起,當年中共成功測試核武,讓台灣政府深感不安,擔心有朝一日它可能會被用來對付台灣。

兩年後,中華民國前總統蔣中正啟動了一項秘密項目,由國防部下屬的中山科學研究院負責執行該項目,這為未來7年的核武開發奠定技術基礎。一年後,張憲義進入中山科學研究院工作,其軍銜為陸軍上尉。

他後來被挑選去接受先進核子訓練,其中包括派駐美國一段時間。在台灣學習物理和核子科學後,他進入位於美國田納西州的橡樹嶺國家實驗室(Oak Ridge National Laboratory)。

儘管台灣官方聲明其核子研究僅用於和平目的,但張憲義表示,派往美國的學生都知道他們的真正使命是——學習武器開發技能。

他說:「儘管書面聲明中沒有提及,但我們明確地知道——我們知道我們要做什麼,我們應該專注於哪個領域。」

他回憶說,當他在橡樹嶺國家實驗室學習時,CIA就已經盯上他了。

他提到,早在1969或1970年,他曾接到一通電話,對方聲稱在一家公司工作,對核電業務感興趣,而且邀他一起吃午餐。當時他說他沒有興趣,因為他有任務在身。他不知道對方來自CIA。他是過了好幾年才知道的。

1977年,張憲義在取得田納西大學(University of Tennessee)核子工程博士學位一年後回到台灣。他晉升為中校,並在核能研究所中主導開發模擬核爆的電腦程式碼。該研究所是一個以民用名義秘密推進武器開發的國家實驗室。

長期以來,美國一直依靠核威懾作為其應對中共核武庫存的部分戰略,但在防核武擴散的政策之下,它反對任何國家新發展核武,其中包括台灣。

為了不疏遠其最重要的盟友美國,不曝露其研發核武的意圖,台灣只是尋求秘密建立可隨時快速生產核武器的能力,而不是建立庫存。

但兩岸核戰的風險讓張憲義感到苦惱。中共前領導人鄧小平在1978年警告說,如果台灣獲得核武,他們將以武力回應。

張憲義說:「我認為他們非常認真。我相信這一點。」他不想與中共發生任何形式的衝突。對他來說,使用任何致命的化學武器或核武都是毫無意義的。

因此,當CIA特工於1980年再次聯繫張憲義時,他同意談話。對方在談話期間在他身上進行「非常徹底」的測謊,以確保他不是雙重間諜。在1984年成為CIA線人之前,他協助該局執行了一些臨時任務。

在接下來的4年裡,一名被稱為「馬克」(Mark)的CIA官員每隔幾個月就會在台北四周的安全地點與張憲義會面,其中包括士林夜市附近的一棟公寓。

在會面時,「馬克」會要求他證實情報、分享有關核能研究所最近項目的訊息,並拍攝敏感文件的照片。

他說:「所有這些談話都非常專業。他會拿鉛筆和筆記本寫下我的回答。他一直說,他們會盡力確保我和我家人的安全。」

1986年,在蘇聯治下的烏克蘭切爾諾貝利(Chernobyl,又譯車諾比)核電廠發生爆炸,導致數十萬人遭受輻射侵害,這堅定了張憲義的信念,亦即終止台灣的核武研發勢在必行。

人生的轉折點

1988年1月,CIA將張憲義以及他的妻子和三個孩子送到美國,他們的生活因而發生了戲劇性的轉變。

當時,美國前總統里根(或譯雷根)的政府已經掌握了足夠的證據,並趁中華民國前總統蔣經國去世的機會,向其繼任者李登輝施壓,要求其合作,終止核武研發。

在張憲義叛逃美國後的幾個月裡,美國派遣專家到台灣拆除一座鈽分離工廠——該工廠旨在提取用於武器生產的核子材料。該團隊還負責監督重水(heavy water,在核反應器中用作冷卻劑的一種物質)和輻照燃料(irradiated fuel,可經過後處理以提取核武材料的核燃料)的去除。

張憲義後來被台灣宣布為通緝犯,時效至2000年,但他從未返回台灣。

時至今日,張憲義叛逃美國的事件在台灣仍有爭議。有些人批評說,他單方面認為沒有核威懾台灣會更好,這種做法太過分了。

台灣淡江大學國際事務與戰略研究所副教授黃介正說:「我相信他是叛徒」,因為核武武器「被視為能與北京討價還價以獲得更好外交結果的有用工具」。

但台灣國防安全研究院國防戰略與資源研究所所長蘇紫雲說,缺乏核武選擇並沒有過度影響台灣的現代防禦能力,因為精確彈藥可以用來實現與戰術核武類似的目標。

他說:「台灣政府當時認為,如果中共登陸台灣,就可以使用戰術核武消滅登陸部隊。但在沒有它們的情況下,我們也可以使用導彈等精確武器來取代它們。」

至於現在已經成為基督徒、在一家核安全顧問公司兼職的張憲義,他認為他當年所做的決定是正確的。

他說:「也許這對台灣人民來說是件好事。至少(我們)沒有以這種方式挑釁中國大陸,發動對台灣的侵略戰爭。」

他還說:「我這樣做是問心無愧的,沒有背叛——至少沒有背叛我自己。」

責任編輯:韓玉

相關新聞
台灣一度接近「擁有核武」張憲義洩密 裡根迫台拆設備
《專題》CIA募叛逃17年 張憲義現居美國愛州
台研發核武失敗 張憲義叛逃赴美29年首談往事
【拍案驚奇】終結台灣核武夢的CIA線人張憲義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