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15日下午1:30左右,南部戰區一架戰鬥機在進行訓練時失事,墜毀在海南省臨高縣。通過事發視頻可以看到,戰鬥機完全失去了動力,速度並不快,但機頭朝下垂直墜落,一頭扎在地上,燃起熊熊大火,而戰鬥機飛行員成功跳傘。我們今天就來看一下,這起失事到底是什麼型號的戰鬥機,有可能是什麼原因導致的呢?
墜毀飛機的型號?
在分析事故原因之前,我們首先要確認一下飛機的型號。事故一開始呢,大家想到的都是殲15戰鬥機,因為處於海南嘛,中國的山東航空母艦就在海南,搭載在航空母艦上的殲15出事似乎是順理成章的事情。
但其實,中共在海南主要有兩個空軍基地。在海南北部的臨高縣,這裡是海航第八旅,裝備的是殲11BH戰鬥機。而在海南三亞附近的陵水縣空軍基地,則部署的是殲15戰鬥機,專門部署在山東艦航空母艦上。從地圖上來看,兩個機場的距離並不是特別遠,大概有140公里。
航空母艦都是停靠在海南南端的三亞,失事地點在海南的北部臨高縣。台灣軍事專家溫約瑟找出了事故發生的地點,位於海南臨高空軍基地以西不過幾公里的地方。畫面中也可以看到,這架戰鬥機的起落架已經打開,所以肯定是在即將降落時出現故障。可是在臨高機場部署的則是殲11戰鬥機。並不是殲15。
那麼,這次事故有兩種可能的推測,一,本來部署在臨高的殲11在降落過程中發生事故;第二,殲15在附近訓練,突然發生事故,試圖在臨高進行緊急迫降。
中國的戰鬥機——殲11、殲15、殲16全部都是從蘇-27系列研發來的,所以外形上看起來大同小異,但它們還是有極其關鍵的區別。
區分中國戰鬥機型號,有一個很簡單的方式,就是雷達罩的顏色。中國戰鬥機雷達罩的顏色大概有這麼幾種:黑色、深灰色、淺灰色。
殲11戰鬥機使用的是純黑色。這篇新浪2022年的報導表示,海軍版殲11B高調亮相,殲11BH是殲十B的海軍型號,採用了國產的航電系統、玻璃化座艙、武器系統和脈衝多普勒雷達,並採用了電傳飛控系統。最重要的是,它採用了國產發動機。從這張圖片可以清晰地看到,殲11BH的雷達罩是純黑色。
殲15的雷達罩則是深灰色,我們來看這張圖片,很明顯與殲11的純黑色有色調上的區別。
我們還是回到事故視頻中,可以看到,在陽光的反射之下,這個雷達罩的顏色看起來是深灰色,而不是黑色。因此,可以判斷失事飛機應該是艦載機殲15。不過,深灰色和黑色在陽光照耀之下,讓人很難分得清。
我們再來看第二個關鍵點,殲15戰鬥機的結構與殲11不同。兩者雖都是蘇-27系列的衍生品,但殲15為了提高升力,方便在航空母艦上短距離起降,所以在機身最前方安裝了兩個小鴨翼,用來提升升力。我們回到墜落畫面,可以隱約看到,這架戰鬥機的機身似乎是有鴨翼存在的。但由於視頻的清晰度不夠,我們無法完全確認這個細節。
那麼,我們還有第三個側面的證據。來看官方發布的報導,表示在當天下午1:30,中國南部戰區海軍的一架戰鬥機失事。其實,部署在海南的殲11和殲15原本都屬於海軍。殲15艦載機在航空母艦上使用,歸屬海軍是理所當然的。而殲11不能上航空母艦,只能從陸地上起飛,屬於海航第八旅。
但是從2016年開始,中國軍隊進行改制,將原本屬於海軍的海航戰鬥機全部轉移給空軍。來看這個報導,之前屬於海軍的「海空雄鷹團」正式出現在東部戰區空軍的宣傳中,說明原本屬於海軍的航空兵部隊基本已經完全轉移給空軍。
如果這次失事的是殲十戰鬥機,那麼公告中應該會寫「南部戰區空軍的一架戰鬥機失事」,而不是「南部戰區海軍的一架戰鬥機失事」。
所以,綜合以上三個線索——戰鬥機的雷達罩為深灰色、戰鬥機前方有兩個小型鴨翼、失事飛機屬於南部戰區海軍。如此看來,這次墜落的應該是早期版本的殲15戰鬥機。
失事原因?有兩個基本推測
失事原因,有兩個基本的推測。
飛控系統問題
第一就是飛控系統又出問題了。殲15戰鬥機誕生,就存在一個問題,就是飛控一直不穩定。我們知道中國有兩家飛機製造所,成飛和沈飛,軍迷們對成飛的評價相對比較高,沈飛呢大家都覺得不太行,三天兩頭就是把俄羅斯的蘇27改來改去。沈飛的標誌性產品就是殲11、殲15和殲16。
沈飛開發殲11戰鬥機也是個有意思的故事。九十年代,當時台灣從美國訂購了F-16戰鬥機,中共空軍一看不行,我們要被台灣按在地上打了。於是從俄羅斯訂購了36架蘇27戰鬥機,並引進生產線,一部分零件在俄羅斯生產,一部分零件在國內生產,並在瀋陽進行組裝,這就是中國的殲11戰鬥機。殲11戰鬥機其實是完全復刻俄羅斯的蘇27戰鬥機,它有蘇27戰鬥機所有的生產圖紙,甚至還有俄羅斯專家的技術指導。
不過當時中國和俄羅斯雙方簽訂的是生產200架戰鬥機的合同。中國生產了大概100架戰鬥機以後,就撕毀合同不幹了。為什麼呢?因為技術學到手了,就不想再給俄羅斯錢了,所以就自己國產化了殲11戰鬥機,這就叫做殲11B。因為這個事情鬧得俄羅斯軍方和中方也挺不愉快的。
殲11可是俄羅斯手把手交給你的,各種技術圖紙都有,專家還可以解答你的問題。但是殲15可不一樣。殲15外形看起來和殲11類似,但它源自於蘇聯時期的艦載機蘇33。
因為前面殲11中國撕毀合同,雙方鬧得不愉快,中國在開發艦載機時,始終無法從俄羅斯得到幫助,所以中共最後從烏克蘭弄來了一個蘇33的原型機,這個原型機叫T10K-3,只是蘇33的早期型號,各方面都在調試階段,沈飛用烏克蘭來的原型機作為抄襲對象,本身就有很多bug,有很多錯誤。所以這次和開發殲11不一樣,沒有答案讓你抄了。
沈飛做了一件什麼事情呢?因為殲15和殲11外形看起來太像了,所以當時沈飛就把殲11的飛控軟件稍稍改進,裝到了殲15之上,本來是想著彎道超車,結果證明並不如意。
2016年中共飛行員張超駕駛殲15,在即將著陸的瞬間,飛控軟件突然判斷失誤,在距地面不足5米時突然猛地拉起機頭,迎角接近90度。年僅29歲的張超毫無思想準備,在飛機失控之後,憑藉條件反射拉杆試圖彈射出艙,但因為高度太低降落傘沒有打開,落地身亡。張超後來成為2016年度感動中國人物,出現在各個報導之中。
而就在張超死亡的20天前,一架殲15戰鬥機因為同樣的飛控問題導致墜毀,飛行員曹先建重傷。而在2017年,一架殲-15在遼寧艦上進行起降訓練時墜毀,所幸飛行員成功彈射逃生。
在今年這次事故之前,中共已經墜毀了大概四架殲15。殲15總共大概也就生產了60架左右。算上這次事故,已經有5架殲15墜毀,墜毀率高達8%。
飛控系統完全是軟件問題。簡單來說,就是戰鬥機有各個飛行舵面,比如說尾翼,比如說鴨翼。所謂的飛行控制軟件,一方面通過各個傳感器,判斷當前飛機的飛行姿態,什麼速度、高度、迎角等等。第二,就是控制各個飛行舵面,達到某種飛行姿態。
而飛控軟件出問題,有兩個情況,第一就是飛控軟件對當前的飛行狀態判斷出問題,比如說要降落的時候,它認為出了事故,要緊急抬高你的機頭。第二個問題,你想要調整飛行舵面達到某種特定的速度或者飛行姿態,但本身空氣動力學是非常複雜的,你的飛行舵面調整之後的結果是錯誤的,也可能會導致事故。
發動機故障
這次事故發生的第二個可能原因就是發動機。從視頻來看,這架飛機是垂直墜落,發動機似乎已經失去了動力。殲15戰鬥機使用了兩款發動機,一個是俄羅斯的AL-31F,一個是中國自己研製的渦扇十。在量產的時候,殲15總設計師孫聰表示,因為國產的渦扇十還有很多問題,所以殲15的批量生產版本使用的是AL-31F。
俄羅斯的AL-31F並不是目前俄羅斯最先進的發動機,除了其推力沒有辦法和美國發動機相比,其工作壽命和大修時長也受到極大的限制。像AL-31F,它的大修時長只有300個小時,中國的戰鬥機平均每年訓練時間大概超過200個小時,也就基本上一年就得大修一次AL-31F發動機。而AL31的全期壽命也不過是1000多個小時,也就是說,基本上戰鬥機開個5、6年,就得換新的發動機。
所以不排除這架殲15戰鬥機使用的AL-31F發動機,因為維護不當,或者本身質量存在問題,導致在飛行過程中出現事故,發動機熄火。
飛機在飛行過程中發動機失效,之前並不是沒有發生過。比如在1983年5月,當時以色列空軍一架F-15戰鬥機在內蓋夫沙漠上空訓練時,與一架A-4攻擊機發生碰撞,右側機翼幾乎被完全撞掉。之後,F-15戰鬥機不斷失控滾轉,教官命令飛行員彈射。但飛行員竟然嘗試打開加力燃燒器,重新控制飛機,最終以兩倍正常速度進行降落。迫降成功,成為航空界的一個奇跡,事後波音的工程師說,因為F-15機身的升力體結構,F-15不需要機翼也能飛行。
而在2021年,當時美國海軍一架超級大黃蜂戰鬥機在訓練時也因為發動機起火,被迫緊急迫降。但安全著陸,並沒有人員傷亡。
作為雙發戰鬥機,殲15就算一台發動機熄火,另外一台發動機依然能夠提供動力。更關鍵的是,殲15源自於蘇27系列,蘇27體型龐大,特別是機身中部形成一個寬大的升力體結構,能夠為飛機提供足夠的升力。像這次視頻中飛機完全喪失動力,一頭向下墜落的畫面,屬實罕見。總不能是兩台發動機同時熄火吧?
目前事故原因還在調查之中,但基本逃不出這兩種推測:要麼是飛控系統又出了問題,要麼就是AL-31發動機故障。殲15作為目前中國海軍唯一的艦載機,其事故率如此之高,不得不讓人為中國航母海軍艦載機的戰鬥力產生懷疑。
訂閱YouTube頻道:https://www.youtube.com/@MilitaryIntelligence999/featured
訂閱GJW頻道:https://www.ganjingworld.com/channel/1eiqjdnq7go7Rbr3gcLeMtv0n13p0c
訂閱Instagram:https://www.instagram.com/tansuoshifen/
捐款網址:https://donorbox.org/tssf
責任編輯:李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