蕭易:比亞迪的四重危機(下)

人氣 1883

【大紀元2025年03月17日訊】上篇揭示了比亞迪在技術創新與財務上的雙重隱憂。然而,危機遠不止於此。供應鏈生態的脆弱性與其對政策的過度依賴,構成了更深層的威脅,將比亞迪推向系統性風險的邊緣。

多米諾骨牌般的供應鏈生態

汽車製造業的複雜性決定了供應鏈生態的健康至關重要。一輛新能源車涉及上萬個零件和數千家供應商,除了零件供應商,車企整個鏈條裡還包含人力資源、公關、周邊禮品等各類供應商。比亞迪的供應鏈網絡覆蓋八千多家企業,涵蓋電池、電機、芯片及零部件等多個領域。然而,要求供應商降價、打壓其利潤空間的做法,正在侵蝕這一生態的穩定性。

2024年11月,比亞迪要求供應商從2025年起降價10%的郵件引發熱議。一家供應商公開抗議,稱此舉將行業拖入「低端競爭的死衚衕」,並呼籲比亞迪停止「以無底線的壓榨模式獲取短期利益」,推動供應鏈的良性發展。儘管比亞迪回應稱降價目標「非強制、可協商」,但在產業鏈弱勢地位下,供應商的議價空間極為有限。

近幾年,為搶占市場份額,比亞迪多次降價促銷,由於利潤下滑,促使其將成本控制的壓力轉嫁給零部件供應商。結果是比亞迪要求的降價幅度越來越大,嚴重擠壓供應商的利潤空間。據傳,王傳福的金句是「別人的利潤就是比亞迪的成本」。這種壓榨模式不僅損害合作關係,還可能因供應商資金鍊斷裂導致質量下降或供應中斷,進而波及比亞迪的生產和交付。

近兩年,車企的寄售制度也開始「升級」。原本車企與供應商的貨款交割發生在零件入庫時,現在變成了車企用完倉庫的存貨後再結算貨款。供應商不但幫車企承擔倉儲成本,而且開始承擔零件庫存過剩的風險。2023年中國百強汽車零部件企業的平均利潤率為7.2%,供應商為了降低成本,可能會偷工減料,而零部件質量一旦受影響,將威脅整車的性能和安全。

因此,歐洲一些知名汽車製造商會保障供應商的合理利潤,以確保零部件的長期穩定性和質量。不僅不要求降價,反而定期給供應商漲價,前提是供應商必須按要求提高產品質量和性能。日本車企豐田會與供應商建立長期穩定的合作關係,而不是頻繁更換供應商。在面對市場波動或供應鏈風險時,豐田會與供應商共同承擔風險,從而維護供應鏈的穩定性。

去年11月28日,特斯拉副總裁陶琳在新浪微博發文確認,2024年特斯拉對供應鏈公司的付款周期為90天左右。陶琳透露,上海超級工廠95%以上零部件來自本土供應商。「與供應商夥伴同生共贏,通過技術革新來增效降本,企業才能走得更遠,行業才能更繁榮,消費者才能持續得到最棒的產品。」她表示。

隨著市場競爭進一步加劇,比亞迪供應鏈的可持續性正面臨挑戰。若持續惡化,一旦外部壓力(如原材料漲價)或內部問題(如銷量下滑)觸發,供應鏈的脆弱性將引發多米諾骨牌效應。生產受阻、市場聲譽下滑、庫存積壓等問題將接連浮現,進一步加劇財務壓力。

而供應鏈危機的潛在破壞力,與比亞迪對政策依賴的風險疊加在一起,會形成更大的威脅。

對政策過度依賴

政策紅利是中國新能源汽車市場短期增長的引擎。近年來,中共政府陸續出台一系列新能源汽車政策,如購車補貼、免徵購置稅及免費車牌等,極大地刺激了市場需求。2020~2022年,政府通過全國性補貼(最高1.8萬元/車)推動新能源汽車滲透率從5.8%升至27.6%。2024年「以舊換新」政策,對於報廢舊車並購買新能源車的消費者提供每車最高2萬元補貼。

據統計,2024全年中國汽車報廢更新超過290萬輛,置換更新超過370萬輛,其中換購新能源汽車的比例超過六成。同時,「新能源汽車下鄉」活動通過提供消費券、免費安裝充電樁等,地方政府補貼每車約3,000~5,000元。2024年農村客車銷量同比增長40.8%,其中新能源占比提升至35%。

作為中國新能源汽車銷量冠軍,比亞迪的崛起深度依賴政府補貼和稅收優惠。2024年,比亞迪新能源汽車交付量達到427.2萬輛,同比增長41.26%,其中國內銷量占比超過90%。以比亞迪的銷量計算,政府補貼總額約80億~100億元。此外,2024~2025年新能源車免徵購置稅(免稅額最高3萬元),每年為消費者節省數百億元,也間接惠及比亞迪銷量。

今年初,中共財政部發文明確政府採購要求,規定年度公務用車採購總量中,新能源汽車占比原則上不低於30%。然而,政策刺激也帶來需求透支風險,一旦補貼退坡或到期(如購置稅減免於2025年底結束),新能源汽車的銷量可能會出現斷崖式下跌。

按照2024年數據測算,假設今年比亞迪產能達到600萬輛,產能利用率保持去年的85%,但因技術落後銷量僅實現450萬輛,收入將減少846億元,毛利率跌至18%,淨利潤縮水至203億元。屆時,庫存積壓60萬輛(約676億元),疊加新建工廠折舊(約50億元/年),利潤將被嚴重侵蝕。

比亞迪「規模-成本-銷量」循環模式高度依賴政策支持。數據顯示,比亞迪所獲得的補貼金額以每年20%速度遞減,因此,從「政策依賴」到「價值創造」的轉型已迫在眉睫。若不能儘快擺脫對政策的依賴,技術短板、隱性債務和供應鏈危機將集中爆發,成為壓垮比亞迪的最後一根稻草。

結語

比亞迪的未來,既取決於其應對挑戰的決心,也考驗著其從「銷量冠軍」向「技術王者」的蛻變能力。在短期內,比亞迪不會成為「新能源版恆大」,其在製造業根基、市場地位以及可變現資產方面都優於恆大,具備一定程度的自救能力和緩衝空間。

然而,技術創新的滯後、財務的隱患、供應鏈的脆弱性以及對政策的過度依賴,猶如四把達摩克利斯之劍懸於頭頂。若不能在未來兩、三年內加速技術突破、優化財務結構、修復供應鏈生態,並實現市場驅動的轉型,2026~2028年比亞迪危機爆發或將不可避免。

責任編輯:高義#

相關新聞
比亞迪被曝15年獲近68億中共補貼
比亞迪又出事故 智駕失誤導致車輛追尾
比亞迪降價招致大量投訴 泰國當局調查
比亞迪旗下一款汽車價格下調五萬元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