蕭易:比亞迪的四重危機(上)

人氣 997

【大紀元2025年03月16日訊】3月4日,新能源汽車龍頭企業比亞迪以閃電配售方式完成435億港元H股融資,創下全球汽車行業股權再融資規模之最。市場對此反應劇烈,有人將其與恆大相提並論,認為比亞迪通過規模擴張降低成本、依靠銷量增長償債並再投資的模式,與恆大當年的「高負債、高周轉、高槓桿」的擴張路徑如出一轍,擔心比亞迪也會出現資金鏈斷裂風險。

那麼,比亞迪會成為「新能源版恆大」嗎?本文認為,儘管比亞迪的製造業屬性使其在行業前景、盈利能力和資產靈活性上與恆大有所不同,但技術創新不足、財務不透明、供應鏈脆弱以及對政策過度依賴,正為其埋下隱患。若這些問題得不到解決,比亞迪可能陷入類似恆大的系統性危機。

「成本王者」的致命短板

在新能源汽車行業從「價格戰」轉向「技術戰」的背景下,技術創新已成為決定企業生死的核心因素。市場研究機構Business Research Insights預測,全球自動駕駛汽車市場規模將在2024年達到438.7億美元,2033年將達到3,027億美元,復合年增長率為23.5%。

消費者對智能駕駛和續航里程的要求越來越高,2024年,90%的消費者願意為高階智能駕駛服務額外付費,同時對續航超1,000公里的電池技術表現出強烈期待。然而,比亞迪在這兩個關鍵領域的短板尤為明顯。

首先,在智能駕駛領域,比亞迪的進展遠遠落後於競爭對手。比亞迪的智能駕駛系統「天眼(DiPilot)」發布後,用戶反饋「精度低、覆蓋率不足」,與特斯拉的FSD(全自動駕駛系統)和小鵬的XNGP(全場景智駕系統)相比差距顯著。2024年,比亞迪在高速NOA(導航輔助駕駛)和城市NOA的滲透率僅為1.0%和0.5%,

其次,在電池技術上,比亞迪的磷酸鐵鋰(LFP)刀片電池雖然以成本低、安全性高著稱,續航可達700公里,但能量密度遠不及寧德時代的麒麟電池,更無法與豐田計劃在2027年量產的固態電池(充電10分鐘,續航1,200公里)抗衡。特斯拉也在4680電池基礎上推進乾電極技術,技術疊代速度令人側目。

儘管2024年上半年比亞迪技術研發高達201.77億元人民幣(下同),但未見顛覆性突破。如果技術短板持續拖後腿,其市場競爭力將面臨雙重擠壓:中低端產品(如秦PLUS、海鷗)因技術老化失去吸引力,被吉利、奇瑞等傳統車企超越;高端產品(如仰望)則難以與特斯拉、蔚來等技術驅動型玩家競爭。

簡單來說,比亞迪是「量大價優」的製造型玩家,而特斯拉是「技高利厚」的科技型引領者。比亞迪垂直整合能力強,自產電池、電機、電控等核心部件,成本控制突出。以「規模效應」降低成本,主打中低端市場。

特斯拉則以技術創新和品牌溢價為核心,擁有領先的智能駕駛技術和軟件生態,電池技術疊代快。聚焦高端市場,追求高利潤率(2023年單車淨利潤約5.9萬元,遠超比亞迪的9,900元)。

特斯拉的軟件生態是指以FSD為核心,結合車載操作系統、遠程無線(OTA)更新、數據訓練、增值服務和用戶體驗所構建的閉環系統。它讓車輛超越傳統交通工具,成為智能平台,持續通過軟件創造價值,這也是特斯拉區別於比亞迪的關鍵。

技術創新的缺失,不僅威脅其「全球銷量冠軍」的地位,更可能使其淪為「低端代名詞」,並導致其全球化戰略受阻。而財務不透明和隱性債務危機為比亞迪埋下另一顆定時炸彈。

隱性債務下的財務風險

比亞迪的財務狀況一直是資本市場爭議的焦點。1月10日,香港沽空機構GMT Research發布報告指出,若將因出售或借貸而從資產負債表中剔除的應收帳款重新納入,並將超過90天期限的應付帳款調整為債務。截至2024年6月,比亞迪的淨債務高達3,230億元,而官方數據僅為277億元。

報告進一步質疑,比亞迪的其它應付帳款從2021年底的413億元激增至2023年底的1,650億元,可能包含供應鏈融資的隱性債務。面對質疑,比亞迪回應稱,所有財務操作「完全符合中國會計准則」,應付帳款增長源於業務擴張帶來的採購量增加,而長帳期是「中國製造業的普遍現象」。

企業過度延長帳期,實則是將經營風險轉嫁給供應商,埋下擠兌隱患。一旦供應商因帳期過長失去耐心,或外部環境(如經濟下行)引發擠兌風險,屆時銀行和其它金融機構會變得更加謹慎,貸款難度和成本都將大幅增加。這樣一來,企業很容易陷入惡性循環,最終導致債務危機全面爆發,將企業推向崩潰的邊緣。

比亞迪通過迪鏈(電子債權憑證)延遲支付貨款,部分供應商的應收帳款規模與其合作後明顯快速增長。以華莊科技為例,該公司是比亞迪眾多上游供應商的其中一個。2023年上半年,華莊科技主營業務收入的24.79%來自比亞迪。

據其招股說明書及問詢回覆,隨著華莊科技與比亞迪的業務規模快速增長,其應收帳款規模和迪鏈規模迅速上漲,截至2023年6月,華莊科技應收帳款餘額為2.64億元,其中迪鏈餘額1.10億元,占其應收帳款總額的41.7%,顯著高於來自比亞迪的營收占比24.8%。

比亞迪的「財務魔法」在於通過延長供應商付款周期(平均275天),將本應承擔的有息負債轉換為對供應商的無息欠款,相當於突破了銀行授信限制,獲得巨額無息貸款。同時利用票據ABS(資產證券化)將債務移出表外。這種操作本質上是用供應商的貨款充當無息融資工具。截止2023年5月,比亞迪已形成了超過4,000億元的表外資金池。

著名財稅專家馬靖昊在其個人社交平台發文警告,比亞迪的無息負債占比高達90%,通過占用供應商貨款和消費者定金支撐擴張。這種模式雖為比亞迪提供了充足現金流,但其隱性成本是商業信譽的消耗和上下游供應商信任的衰減。

根據2024年Q3財報,比亞迪應收帳款周轉天數為37.98天,應付款周轉天數卻高達195.33天。這種畸形的資金利用效率雖短期內支撐了擴張,卻讓供應商怨聲載道。一旦出現負面消息(如銷量下滑)就會引發恐慌,供應商可能會提前索款,導致現金流緊張甚至違約。而打壓供應商利潤空間、轉嫁成本控制壓力對供應鏈生態的衝擊同樣不容小覷。

技術創新的滯後與財務隱患,正威脅比亞迪「全球銷量冠軍」的地位。若不解決這些問題,其競爭力必將受損。下篇將探討供應鏈生態的脆弱性與政策依賴將如何加劇比亞迪危機的爆發。

(待續)

責任編輯:高義#

相關新聞
比亞迪被曝15年獲近68億中共補貼
消息:中共阻止蘋果和比亞迪轉移供應鏈
賠付成本高企 比亞迪保險2024年虧損1.7億
比亞迪降價傾銷 數百車主發聯合聲明聲討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