浮生行吟:不逾「矩」

作者:方靜
有分寸感的人,懂得自我克制;有界限感的人,懂得適可而止。(作者提供)
font print 人氣: 228
【字號】    
   標籤: tags: , ,

日常看到的「白水木」大多種在盆栽裡,無論是民宅或商店,都以樹雕的樣子呈現。各家大展身手,造型千姿百態、變化多端,個個異彩紛呈、別具風情。

首次遇見自由生長的「白水木」是在夏日的海邊。陽光下,它們枝葉繁茂緩緩的隨風搖曳,綠蔭如蓋、鬱鬱蔥蔥,且風姿綽約、獨具韻味。於是,我也在庭院一隅種了一株,打算任其無拘無束、灑脫自在的發展。誰知,一陣子過後,即察覺事態不妙——「白水木」肆無忌憚的逾「矩」了,嚴重威脅到了「左鄰右舍」的生存空間。

它的枝枒強勢入侵了「宜梧」的地盤,有兩枝樹幹越界占據了「垂茉莉」的領空,毗鄰的「變葉木」也遭受滋擾,最委屈的是低矮的「金桔」,有如被壓制的小可憐,無力反抗又動彈不得。原來,為居家的「白水木」塑型是必要的,它得有一個「矩」,藉以更好的約束、管控,否則,容易失之於任性、妄為而造成他人的困擾!

「白水木」如此,人豈不相似?不逾「矩」,「矩」者,正方之器,法則也。這是在提醒我們:與人相處,無論親疏、尊卑,都應該不逾「矩」。這個「矩」,主要是指分寸感、界限感。有分寸感的人,懂得自我克制;有界限感的人,懂得適可而止。缺乏分寸感、界限感,很可能會自傷傷人。

不逾「矩」,對自己來說,這是一種品德,也是一種修養。以「矩」來自持、自律,規範本身的言談舉止,謹守人際往來中基本的禮儀。不逾「矩」,於他人而言,這是一種文明,也是一種尊重。它蘊含友善與包容,讓人與人之間平和的交流、互動,這也是建立良好社交關係不可或缺的品格。

孔子自述「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能做到隨心所欲、收放自如,又不超出規矩,這並非易事。這裡特別要關注「欲」,無度的「欲」必然逾「矩」;反之,「矩」內的「欲」方可不逾越、不冒犯。因此,有「矩」來規範,從心所欲才不會招致禍害或災難。

近來,院子裡的「白水木」被棉繩輕輕的圈住,在自己的空間內生趣盎然、欣欣向榮。它那收斂、節制的姿態,顯得更加溫柔敦厚,正與夥伴們和諧的在爛漫的春光裡翩翩起舞!@

責任編輯:方遠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現代人往往認為只要自己努力學習、工作,就可以有遠大的前程,甚至可以改變命運,這是無神論者普遍被灌輸的思想。
  • 孔子也不見外,上去就是一頓臭罵: 「你從年幼的時候,就不懂得恭謙孝悌的道理,長大了之後也沒有做什麼值得稱道的事,如今這麼老了還不死,真是害人精啊。」「老而不死,是為賊。」這句話因此也成為孔子的千古名句。罵了還沒有結束,孔子再舉起手中的拐杖,敲原壤的張牙舞爪的小腿幾,完了才解氣。
  • 時光匆匆,「江涵秋影雁初飛」好像只在昨天,而今卻已入冬了。寒氣日重,寒風愈勁,草木變衰,眾花多已飄零凋殘。但菊花卻盛開著,許多還都花香濃郁,鮮明耀眼。如同陶淵明在《和郭主簿(其二)》詩中的讚歎,「芳菊開林耀,青松冠岩列。懷此貞秀姿,卓為霜下傑。」
  • 徽宗宣和年間,朝政被蔡京、王黼等「六賊」把持,何栗彈劾王黼,屢屢得罪權貴,一度被罷黜,後被欽宗召回,為相輔政。圖為宋徽宗趙佶《聽琴圖》(局部)。(公有領域)
    唐朝開元二十九年(741年)冬,都城長安格外的寒冷,凝結的霜掛滿了枝條。這一年十一月二十一日(742年1月5日),一位名叫李憲的王爺去世,終年六十三歲。玄宗李隆基聽聞噩耗後,嚎啕大哭,左右也為之動容。次日,玄宗下詔,追緬其孝悌、仁和等高尚品德,並追諡其為「讓皇帝」。
  • 顏真卿是中國書法史上毋庸置疑的一代宗師,寬博、雄渾、中正,是顏真卿楷書的主要特徵,宛如其人的同時也體現出中庸和不逾矩的文化內涵。 他的書法來源於信念純正、剛正不阿、物不纏身、洞穿生死的思想境界。
  • 孔子為學日深。相傳孔子與南宮敬叔至周問禮於老聃,問樂於萇弘。孔子在齊聞《韶》樂,如醉如痴,三月不知肉味。孔子學《易》,窮理盡性,知天命之終始。這個時期,魯國發生內亂,魯昭公逃往齊國,孔子也到了齊國,受到齊景公的賞識和厚待,但齊景公不能用孔子,齊國的大夫想加害孔子,孔子逃回魯國。經過這些磨練,孔子對人生、時世都看得清楚了,所以說「四十不惑」。
  • 懲罰是羞辱,它是違背教育意義的。它建立的是成人對孩子的控制權,而不是孩子對錯誤的意識。一般來說,它和「錯誤」無關,強調的是孩子的罪惡感,而不是如何修補。
  • 一個普通女子怎樣挽救了自己的丈夫和家庭?她的人生給後人什麼借鏡呢?
  • 有些人總是會被「自己曾經是部長」的自尊心所牽制,心態總是離不開公司。這種狀態如果持續好幾年,才真的是浪費人生。在變成這樣之前,先逐步讓自己從公司裡解放出來。在公司的時候是部長的面孔,離開公司後請變回原本的自己,這種訓練從五十歲就要開始。
  • 五十歲後,是可以享受繞路的時期。人生不是一條單行道,有時候也可以繞道而行。去推開那些以往不曾打開的門,看一看未知的世界,如果有趣就繼續往前走,覺得無聊折返就好。請抱持「享受」的心情,繞路而行吧!五十歲後,更適合學習新事物。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