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紀元2025年03月15日訊】個人不良貸款,已成了中國金融機構頭疼的問題。僅從轉讓不良貸款角度看,2024年全年,根據銀行業信貸資產登記流轉中心(簡稱銀登中心)數據,平均每天約3單不良貸款項目「上架」。全年成交的不良貸款未償本息金額,合計為2,258億元,較2023年增長81.05%,創2016年不良貸款批量轉讓試點業務啟動以來的新高;其中,個人不良貸款占比七成,規模達1,583.5億元,同比增長64%。
個人不良貸款資產結構,以2024年四季度數據為例,個人消費貸款占比最高,占比66%;其次是個人經營貸款和信用卡透支。
而這對應的是,近年來個人貸款的快速發展及其內外風險的劇增。對此,我們根據央行數據,對2019-2024本外幣住戶貸款基本數據略作如下分析(見下表)。
表1:2019-2024本外幣住戶貸款基本數據

數據來源:中共央行2019-2024金融機構貸款投向統計報告。
(一)央行統計的本外幣住戶貸款餘額,等於個人住房貸款餘額+經營性貸款餘額+消費性貸款餘額。
(二)個人住房貸款餘額在住戶貸款餘額的占比大(2019年占比54%),因此,2019-2021年個人住房貸款餘額的快速增長,推動了住戶貸款餘額兩位數的增長。反之,2022-2024這三年,個人住房貸款低增長和負增長,雖然經營性貸款餘額保持高速增長、消費性貸款餘額中速增長,住戶貸款餘額的增長率仍掉下來了。
(三)經營性貸款餘額,自2019年以來,持續快速增長;但 2024年增速明顯下滑(僅約2023年的一半),應是金融機構嚴控個人經營性貸款的審批所致。這表明個人經營性貸款的風險已經顯性化了。這裡最大的一個問題,由於利息降低,大量經營貸違規進入樓市;2021年房地方泡沫破滅,這些貸款被困死。
(四)消費性貸款餘額,在2022年之前,都是兩位數增長;房地方泡沫破滅,依附在房地產上的財富幻覺消退,個人消費縮緊,消費性貸款的動力衰減,消費性貸款餘額的增長率驟然下降到個位數。
以上基於本外幣住戶貸款基本數據的分析,在一定程度上,解釋了為什麼當今中國消費不足。因為能夠得到住房貸、消費貸、經營貸的,應該至少是中等收入以上的人群。他們是中國消費的主體力量。
從最近這幾年的情況看,中等收入群體的處境日益艱難,流行著「中產」變「中慘」的說法。一些經濟學家認為,中等收入群體的隕落是對中國經濟的致命打擊,是有深遠影響的。
目前,中等收入群體的隕落,從個人所得稅的角度也可窺一斑。
表2:2019-2024個人所得稅增長率

分析表2,可以得出這麼幾個判斷:(一)2019年個人所得稅下降25.1%,是2018年所得稅制改革所致,2020-2022三年都持續增長,表明中共稅收征管能力並未下降,反而在加強。
(二)按照中共財政部的說法,年收入10萬以下的人是不需要繳納個人所得稅的。2023和2024連續兩年個人所得稅負增長,表明中國經濟在疫情表面隱退後,長期隱藏的問題都暴露出來,中國經濟已經走上衰敗已經無法換回了,而中等收入群體在承受著巨大的打擊。
綜上所述,個人所得稅的負增長,與個人住房貸款餘額負增長,經營性貸款餘額、消費性貸款餘額增速驟降等,都是呼應的、協調的、一致的。這些都表明,中國的中等收入群體,正在重創之中。
對中國金融機構而言,現在更大的問題,不是個人不願貸款消費,而是已經發放給個人的超過80萬億人民幣貸款餘額,其安全性如何?其中有多少不良貸款?
2024年多家上市銀行的業績報告已經顯示,個貸業務「狂飆」之下,貸款質量下降和潛在違約風險呈增加態勢。僅看六家國有大行。中國銀行,個人貸款不良率從2023年末的0.76%提高至2024上半年末的0.88%。同期,農業銀行,個人住房貸款、個人卡透支、個人消費貸款、個人經營貸款不良率均出現上漲;工商銀行,個人不良貸款794.19億元,增加186.62億元,不良率上升0.2個百分點,至0.9%;交通銀行,個人逾期貸款率2.22%,較上年末上升0.29個百分點;郵儲銀行,個人小額貸款不良率從1.73%升為1.88%;建設銀行,個人貸款和墊款不良率上揚到0.84%。
進入2025年才兩個多月,銀行加大力度轉讓個人不良貸款。陸媒據銀登中心披露的公告不完全統計,僅2025年2月27日至3月11日,便有平安銀行、建設銀行、中信銀行等多家銀行總行及分支機構轉讓個人不良貸款項目,轉讓數額已高於去年整個一季度的數據。
這至少說明,個人不良貸款對金融機構的壓力越來越大。而個人不良貸款增加的背後,則是中等收入群體的隕落,這預示著中國經濟的長期衰退。
大紀元首發
責任編輯:高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