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arning: mkdir(): No space left on device in /www/wwwroot/iloveguava.com/zhizhutongji.php on line 51
nba赔率官网-nba赔率开户-nba赔率注册

清代「河臣之冠」栗毓美離世後成河神

文/劉曉
font print 人氣: 35
【字號】    
   標籤: tags: , , , ,

作為中華民族母親河的黃河,在過去三四千年間,其下游決口一千多次,河道因河水泛濫大改道共26次,對中國黃淮海平原的地理環境影響巨大。為此,歷朝歷代政府都要派官員治理黃河。有清一代,出了幾位治河能臣,其中治水最為成功之一的當屬道光年間的河道總督栗毓美,《清史稿》是這樣評價他的:「實心實力,卓為當時河臣之冠,不獨磚工創法為可紀也。」

顯貴前氣度不凡 逃過劫難有後福

栗毓美1778年生於今山西渾源縣,年輕時就相貌英俊,氣度不凡。十七歲時,因為家貧而打算放棄學業,他的授業恩師某貢生十分賞識他的人品、學識,就免收其學費而留下他繼續學習,還讓他住在家裡,與自己的兒子一同讀書。

貢生有個女兒,端莊美麗,對栗毓美心生愛慕之意,但卻沒有明示。貢生也有意將女兒嫁給他,同樣也沒有告訴栗毓美。

貢生家的鄰居是個富戶,其子也跟從貢生讀書。栗毓美與貢生之子住在同一間屋子裡,但不同床,富戶之子則單獨住在他們對面的屋子裡。富戶之子偷窺見貢生貌美的女兒,便想娶其為妻,但遭到了貢生的拒絕。富戶之子遂帶著恨意回家。

一天晚上,認為貢生拒絕自己的原因是因為栗毓美緣故的富戶之子,心生殺意,趁著夜色和他們酒醉之時,翻牆進入貢生家,徑直跑到栗毓美的床榻前,砍下他的頭顱離去。

第二天酒醒後,栗毓美發現貢生之子臥在血泊中,大驚失色,高聲叫喊起來。貢生趕來,看見兒子的慘狀,悲痛欲絕,懷疑是栗毓美酒醉後殺死了兒子,就將其報官。縣令覺得栗毓美不像是殺人的人,但又一時找不到真凶,無法定案,就只能先將他拘押在獄中。

富家子見栗毓美被拘押在獄中,就仍以重禮求娶貢生之女。貢生這次同意了,擇日完婚。兩人成婚後,夫妻恩愛,過得也很幸福。一年多後,他們有了一個兒子。一天,富家子醉酒後吐露了與當年殺人有關的一點事情,引起了妻子的懷疑,妻子追問他又不肯說了。妻子便道:「你只管說實話。如今你我是夫妻,恩深義重,有什麼可以避諱的呢?」富家子遂將誤殺其弟弟之事告訴了妻子。

他的妻子,也就是貢生之女,得知真相後非常悲憤。次日趁丈夫外出,就勒死兒子,然後去縣衙擊鼓鳴冤。殺人案這才水落石出,富家子伏法,貢生之女在公堂上自刎而死。栗毓美則被釋放出獄,第二年,成為拔貢生。他感念貢生之女的大義,為其設立牌位祭祀。(《對山餘墨》)

愛民如己

栗毓美在嘉慶年間,曾歷任河南溫縣、孟縣、西華縣等縣縣令,道光時任武陟縣縣令,後為開歸陳許道道台及河南布政使、護理巡撫(註:代理巡撫的意思),多次參與了黃河的修防堵決工程。

在任職期間,他關心百姓疾苦,甚至不怕得罪上官。嘉慶十八年(1813年),西華縣因災情嚴重,百姓缺吃少糧。栗毓美向上級申報救濟,但在沒有等待批覆前,就先開倉濟民。上官因其擅自行事而十分憤怒,對栗毓美嚴加斥責,而他卻說:「我一日在官,不忍一日不盡民事,以此罷斥何憾!」

任河道總督時夢入河神廟

道光十五年(1835年),栗毓美出任河南山東河道總督,主持豫魯兩省河務。為了治理黃河水患,他經常實地考察,每遇險情,必親臨現場。

一次,在寧陵遭遇黃河泛濫、牆倒屋塌、人畜死亡無數,栗毓美馬上脫下官袍,穿上輕便衣服,冒險到決口處查看險情,並帶領老百姓堵住了黃河決口。之後,他一面上書朝廷請求減免雜稅皇糧,一面組織群眾疏通河道、整修農田,使百姓的生產生活很快得到了恢復和發展。

經過調查研究,栗毓美對整治黃河下游兩岸灘面串溝等隱患十分重視。他選擇了「拋磚築壩」來代替埽工的方式控制水勢,並很快取得了成功。埽(sào)工,是中國古代創造的一種特殊河工建築物,以梢料、葦、秸和土石分層捆束製成,可用於護岸、堵口和築壩等水利工程中。

這是黃河上治水工程的一次革新,他向皇帝上書請求推廣「磚壩」來防禦洪水,但卻遭到了朝中一些官員的極力反對。不過,他最終得到了皇帝的支持。栗毓美任職期間修築的一些磚壩甚至一直保留到1949年前。他還著有《栗恭勤公磚壩成案》一書,詳細記載了創用磚工的經過及具體辦法。

在他任職期間,清代堤壩工程,搶險、堵口等河工技術都有改進提高。如在黃河上建長挑水壩、灘地塞支河串溝、開引河、放淤固堤等。(《清史稿》)

在栗毓美任河道總督五年間,黃河五年無大災。道光二十年(1840年),他卒於河道總督任上,道光皇帝敕封他為太子太保,諡「恭勤」,為他作了祭文,還為他建造府第、陵墓。而在他的靈柩運回山西途中,百姓設供路祭,揮淚相送,千里不絕。

後人為了紀念栗毓美,為其修建了祠廟,拜其為「河神」,稱為「栗大王」,而這也是有原因的。

據《北東園筆錄續編》記載,栗毓美在任期間,曾夢入河神廟,看見三尊神像並肩而坐,他便問他們是什麼人。主管香火的廟祝說:「中間是某大王,左邊是某大王。」而右邊那尊身穿朝服、頭戴便帽、腳穿尖靴,用布蒙著臉的神像,問他是誰廟祝卻不回答。

一會兒有人對栗毓美說:「你千萬不要到胡家屯的工地行館。」栗毓美連聲答應後就出來了。走到胡家屯,但見波濤洶湧,隨即從夢中驚醒。

從此,栗毓美往來於河道上下,從不在胡家屯留宿。道光庚子年(1840年),有欽差赴東河一帶查驗查料,栗毓美隨行到各個工地,不得已只好在胡家屯小住。

這天正吃午飯時,栗毓美忽然嘔吐,痰堵住了氣管,不能說話。身邊隨行的兩個僕人和一名武官,一時間也倉皇無措。栗毓美一手握著武官的手,一邊指著自己的衣服。武官知道他是想更換衣服,就打開他的箱子查看,朝服均已放置在裡邊。

當時全國正因皇后去世舉行國喪,根本用不到這樣的禮服,大概是栗毓美有不祥之感,提前準備好的。於是他穿著朝服、頭戴便帽、腳穿尖靴入殮。原來河神廟中的神像,正是栗毓美去世時的樣子。他走後是去做了河神,這也是為何老百姓尊其為河神的原因。

在栗毓美走後第二年,黃河在祥符決口,城牆岌岌可危,即將倒塌。危急時刻,突然有一名少年大喊:「把南城樓拆掉,用拆下來的磚瓦填塞某處。」按照這個辦法,有人看見金甲神引導湍急的河水改道,從城旁邊流走。老百姓們都說這是栗毓美在天之靈的保佑。

古韻流芳】節目組製作

責任編輯:李梅#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北宋的吏部侍郎李若水。《國語》有句名言:「君憂臣勞,君辱臣死。」深入險境,誓死效忠皇帝,他的事蹟因而被收錄在史書「忠義傳」中。(志清/大紀元)
    敵兵攻破京城時,有個人護送皇帝到敵營談判。他為了捍衛皇室尊嚴據理力爭,不顧性命大罵敵兵。直到他被裂頸割舌而死,罵聲才停止。這說的是宋朝靖康年間一段的忠義故事。靖康之變中,忠臣良將捨生忘死、救國赴難,千百年來被人傳頌不休。這位大臣身在敵營,至死大罵金人。最後,他得到敵國的敬重,被尊為靖康恥中的第一大忠臣!
  • 作為名臣,張養浩是元朝三俊之一;作為文學家,他更是元曲作家中的泰斗。今人對張養浩的了解,大概就是從那首《山坡羊·潼關懷古》開始的。
  • 自孟子道出「我善養吾浩然之氣」的千古名言,其剛正、博大的氣魄深受歷代文人仰慕。他們甚至化用這句話為名取字,時時激勵自己,其中最知名者有唐代的孟浩然,還有元代的一位名臣兼文學大家——張養浩。
  • 李綱雖是一位文官,卻像一道堅固的長城,守衛北宋都城開封,連金兵都是他的手下敗將!李綱一生堅持抗金,如果說皇帝堅持重用他,可怕的「靖康之恥」也許就不會發生!
  • 錢若水是北宋大臣,為人正直,有膽識,後被提拔為樞密院副使。北宋司馬光在《涑水紀聞》和李元綱在《厚德錄》中,都記載了錢若水於宋太宗時期因仗義執言而救了三個官員的事情。
  • 在唐中宗、睿宗之時,武則天奪嫡之謀得逞,肆行不義之威,大唐的國祚差點脈斷武則天之手。然而就在睿宗被誣告「謀反」、命在危急存亡之秋,有一位忠臣義士捨命護主,忠義的魄力震懾奸逆,改變了逆亂之勢。
  • 中國山水畫
    山東寧陽縣有兩個古老的地名:「東疏」「西疏」(現西疏併入了東疏鎮)。這兩個地名是怎麼來的?是為了紀念西漢名臣疏廣、疏受叔侄而設的,其背後有一段真實感人的歷史故事。
  • 「三更燈火五更雞,正是男兒讀書時。黑髮不知勤學早,白首方悔讀書遲。」他的《勸學詩》激勵了一代代的莘莘學子;他的書法豐厚雄渾,雍容正大,法度謹嚴又氣勢磅礴;他為官清廉,正直敢言,凜然赴難,視死如歸,其忠義大節,光風霽月,高山仰止。他就是字如其人的不朽典範——大唐書魂顏真卿。
  • 岳陽樓
    《岳陽樓記》就像一個巨大的文學磁場,吸引、感染著接觸到這篇文章的讀者。現在想來,如果沒有巴陵郡守滕子京獨具慧眼地對范仲淹的約請,後人就讀不到這篇繪聲繪色描寫浩渺的洞庭湖變幻無窮的風光、遷客騷人對洞庭湖的不同感受、最後又轉化為「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千古浩歎的美文。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