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紀元2025年03月10日訊】「桂枝湯」五味藥,桂枝、白芍、甘草、生薑、大棗,號稱仲景第一方。
《傷寒論》提到:服已須臾,啜熱稀粥一升餘,以助藥力,溫服令一時許,遍身漐漐微似有汗者益佳;不可令如水流漓,病必不除。若一服汗出病差,停後服,不必盡劑;若不汗,更服,依前法;又不汗,後服小促其間,半日許令三服盡。若病重者,一日一夜服,周時觀之,服一劑盡,病證猶在者,更作服;若汗不出,乃服至二、三劑。禁生冷、黏滑、肉麵、五辛、酒酪、臭惡等物。
桂枝湯治傷寒 關鍵在增進免疫力
《藥性論》,首先闡述,氣味辛甘發散為「陽」,酸苦湧泄為「陰」。桂枝是辛甘發散,扮演陽的角色;白芍是酸收的,扮演陰的角色;桂枝作用在表陽、也在心陽,因此服用桂枝心臟搏動力加強,血液循環加快;白芍作用在陰,在靜脈,使大量血液回流心臟,因此桂枝、白芍協同讓血液循環加快加速。有些人感到心臟搏動強大,產生心悸,因此要配上甘草,讓心搏不致太強烈。
血液循環變好,人體衛氣增強,抗病力增加,足以驅寒邪外出,病首先就好了一半。如果再有食慾不振,加上生薑與大棗健胃開脾,食慾跟著變好,又服桂枝湯可啜熱稀粥,增加胃氣,好得更快。
禁生冷、黏滑、肉麵、五辛、酒酪、臭惡,是在保護消化功能,胃氣強健才有足夠抗病資本。所以跟現代醫學抗生素殺菌理論不一樣,「桂枝湯」為治療傷寒第一方,主要是增進自身免疫力來達到治療效果。
仲景方有效,但辨證要下功夫
現代醫學已發現,感冒幾乎都是病毒所致,抗生素沒什麼用。「桂枝湯」作用是解肌祛風,調和營衛。治療風寒表虛證,頭痛發熱,汗出惡風,鼻鳴乾嘔、苔薄白、脈浮弱或浮緩。
桂枝湯配伍嚴謹,發中有補,散中有收。方中桂枝辛溫解表,溫經通陽;芍藥酸苦微寒,養血歛陰,又桂、芍等量相配,一散一收,既可發汗以散肌表之邪,又可止汗而不留邪;生薑辛溫,既可助桂枝解肌散寒,又可溫胃止嘔;大棗甘平,既能益氣和中又能補脾生津;薑、棗相配可升騰脾胃生發之氣;甘草益氣,調和諸藥。諸藥合用,調陰陽和營衛,無論外感病或雜病均可加減使用。
治療雜病功能,有如調整汗腺功能,促進血液循環,抑制感冒病毒。用於傷風感冒、多汗症、過敏性鼻炎、皮膚病、凝肩、神經痛、冷性腹痛、陰萎、氣喘、虛弱體質之改善等。
仲景治療透過八綱辨證下藥,較繁複,八綱是陰陽表裡寒熱虛實,差一個都不行,所以仲景方雖有效,但要辨證準確的確要下一番功夫。
從「桂枝湯」創製諸多名方
如果表寒更嚴重,汗都發不出來,就要用到「麻黃湯」(麻黃、桂枝、甘草、杏仁),也就是桂枝湯去掉酸收的白芍,省略了薑棗,加上杏仁與麻黃。
溫熱的桂枝加上發汗解表的麻黃,還有肅降肺氣的杏仁,一宣一降,產生強烈的祛表邪作用,治療無汗的風寒感冒。
如果將麻黃湯中的桂枝換成石膏,就成了「麻杏甘石湯」(麻黃、杏仁、甘草、石膏),治療風寒鬱而化熱,壅閉肺氣之證,也就是表寒裡熱之症,身熱不解,喘逆氣急甚的情況。
如將「桂枝湯」與「麻黃湯」結合,加上散寒化痰收斂的細辛、半夏、五味子,就成了治療表寒裡亦寒的「小青龍湯」。
如果將「麻黃湯」加上石膏,生薑,大棗,就成了「大青龍湯」(麻黃、桂枝、甘草、杏仁、生薑、大棗擘、石膏碎),治表寒裡熱的感冒、表寒極寒、裡熱極熱,口非常渴、發熱惡寒、寒熱俱甚、不汗出而煩躁。
仲景從「桂枝湯」出發,創製諸多名方,藥材都十分便宜,建立了八綱辨證,這裡隨意舉了一小部分,不但感冒傷寒可用,內傷雜病亦可用,只是後人仍在發掘其中的真奧,真是妙不可言!◇
責任編輯:黃郁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