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意救下兩人命 多年後得回報

文/劉曉
焦某無意救下兩人命,多年後得回報。(王嘉益 / 大紀元)
font print 人氣: 428
【字號】    
   標籤: tags: , ,

清朝江蘇溧陽縣縣衙中,有一名掌管刑事訴訟的書吏,姓焦。他為人正直,常常為眾人排憂解難,因此為鄉人所尊敬。他鄰居家的兒子,年齡不到十八歲,但卻好勇鬥狠,焦某少不得為他調解事端,是故鄰家子對他十分感激。

一天晚上,焦某打著燈籠回家,在路上看見鄰家子正在河邊磨刀霍霍。焦某看他神情有異,就問他晚上磨刀做什麼。鄰家子說:「我剛從朋友那裡喝酒回來,卻看到我的妻子與鄰居家的某秀才坐在一起,我懷疑他們有姦情,已經將他們綁了起來,關在屋中,一會兒就去把他們的頭砍下來。」

焦某擔憂他衝動之下做傻事,就將刀拿過來,假裝嘆氣道:「這種刀怎麼能殺人呢?如果沒殺成人,兩人中有一人逃跑,你就會惹下大禍。我家裡有先祖留下的苗刀,曾殺人無數,可以借給你用,怎麼樣?」

鄰家子很高興,就隨同焦某回家。到了焦某家,焦某拿出酒,說要為他壯膽,但暗中讓自己的妻子去鄰居家,解開兩人的繩索,將他們放走。等到鄰家子回到家中,發現家中寂然無人,心知上了焦某的當,就氣沖沖來找焦某算帳。

焦某笑著對他說:「傻孩子,你這是要幹什麼呢?他們坐在一起並未構成姦情,你殺了他們也是要償命的。即使僥倖被判無罪,你殺了自己的妻子,再娶一個,要花費多少錢?現在你的妻子既然有這樣的行為,留著與你無益。我見她還有些姿色,你何不將她賣與他人?這樣你既可以得到再娶新婦之資,也避免辱沒了門戶。這才是真正的好辦法的。」

聽了焦某入情入理的一番話,鄰家子的怒氣小了些。他想了想,同意按照焦某所說的辦。正好有一名來自山西的客商,想要納妾,看見女子貌美,就出二百兩銀子買下。鄰家子則另娶。

十多年過去了,焦某早已忘記了這件事。在這期間,他與親戚前往陝西做某官員的幕僚,後來攜帶錢財回南方。路上遇見強盜,錢財被洗劫一空。他只能流落在山西一帶。

一天,焦某經過一座比較大的鎮子,看見佛寺裡正舉辦迎神賽會,他遂跪在寺門外,希望可以乞討些錢米裹腹。這時,忽然遠處有幾十個騎著馬的僕從來到廟前,還高呼著「夫人到了」。群僧出寺相迎。

只見一輛華麗的馬車上下來一位美婦,在數十婢女的簇擁下向寺裡走去。美婦聽到身邊的呼叫聲,回眸端詳,甚覺眼熟,便問他是哪裡人。焦某回說是「溧陽的焦某」。美婦看起來很吃驚,又問道「你為何在這裡?」於是將僕人招到跟前,耳語了幾句,焦某聽不清說的是什麼。

不一會兒,僕人攙著焦某來到鎮子中的一處大宅院,將他安置在客房,為其沐浴更衣後,又上上好酒好菜,款待十分熱情。走投無路的焦某,突然受此待遇,十分不解。

晚上,兩個婢女提著燈籠引著那名美婦進入客房,美婦拜倒在焦某面前不起,焦某非常錯愕,亦跪下還禮並詢問緣由。美婦說:「我正是昔日您所救的刀下之人。當日與我坐在一起的,是前夫的夥伴。前夫生性多疑,其實根本沒有什麼事情。我後來改嫁的丈夫姓霍,曾在京城做官,後經商,坐擁數百萬資產卻沒有兒子。我嫁給他後,連生了兩個兒子。在其嫡妻去世後,我被扶正。如今長子十六歲,已經中了舉人,次子十四歲,也進入縣學讀書了。」

焦某這才明白自己的無意之舉救下的女子正是這名美婦。美婦將自己的兩個兒子叫過來,拜見焦某。

一天後,美婦的丈夫回到家中,她假稱焦某是她的叔叔,並說自己年少喪父喪母後,全靠叔叔將自己撫養長大。美婦的丈夫於是慷慨贈送焦某一千兩銀子,以示感謝。焦某喜出望外,當晚就打包回家。美婦在他臨行前,又送了兩箱財物,然後撒淚而別。焦某回家後打開箱子,發現都是奇珍異寶,將其賣掉,得到了上萬兩銀子。焦某以此為資本經商,逐漸成為富翁。

後來,焦某的兒子帶著錢財去漢陽,在醉酒後誤將一名客人推倒在地,客人頭部正巧碰到燭台上的尖錐,因此喪命。焦某的兒子隨即被以故意殺人罪關在獄中,並被判處死刑。其後,為核准死刑,湖北按察使某公親自審核案子,聽到其操溧陽口音,就詳細詢問他的籍貫和祖父、父親的名諱。之後以誤殺的結論定案,焦某的兒子得以被釋放。而這位按察使正是當年被焦某救下的秀才。

焦某無意間救下兩條性命,最後得到了兩次回報,真是冥冥中自有天意。故事載於清朝梁恭辰的《勸戒錄》。

——轉自《正見網》

責任編輯:王愉悅#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有一種美德叫拾金不昧,從古至今,拾金不昧者皆有福報,或是發家,或是後世子孫發達,或是高中,或是疾病去除。不信,看看清朝梁恭辰所著的《勸戒錄》中記述的幾個故事。
  • 更多證據顯現,靈魂真的存在,擁有多世記憶!前世殘酷折磨囚犯,泰國醫院院長怎樣才能還清罪業?《未解之謎》
  • 害了人命,自然是要償還的,自古都是如此,即便陽間法律無法審判,上天也絕不饒過,無論時間長短。有的是當世遭索命,有的是隔世被索命,以下三個發生在清朝的神異故事就在告訴世人:無論何時害了人命都難逃報應的。
  • 古今中外,在劇火的大災難發生時,誰能讓「神出手」得到奇跡福祐呢? 本文這些真人實事給了我們參考的好指引! 而且我們可以看到,善有善報,可能是事後報,也可能是立即就報!報應不爽呀!
  • 清朝撰寫《勸戒錄》的梁恭辰的父親曾擔任江蘇布政使,與蘇州江鐵君是以詩文相交的朋友。江鐵君曾出家為僧,後又還俗,回歸儒學,不過他應該還是相信因果報應的。他曾講了這樣幾件離奇之事。
  • 常人中有「好人沒好報」這樣的說法,意思是有些人做了善事,卻沒有得到相應的善報,甚至還遭遇不好之事,因此感覺老天不公,甚至抱怨老天。殊不知天理衡量著一切,禍福早已註定,好人遇到的壞事,恰恰是老天在幫你消減之前的罪業,以讓你在消減完罪業後,來世得福報。清朝梁恭辰編撰的《勸戒錄》中記述了兩個耐人尋味的故事。
  • 清朝安徽商人汪某,在浙江一帶從事鹽業生意。他性格素來豪爽,雖每日與錢打交道,卻並無利慾之心。
  • 善有善報,自古不虛。據清朝梁恭辰的《勸戒錄》記載,浙江仁和縣(今杭州市)有一位汪先生,世代經營鹽業,家道殷實。
  • 人們常說善惡有報是天理,那麼如果心有所求的善舉,善報又如何呢?若僅是心生妒嫉的一念也會遭惡報嗎?這兩個故事耐人尋味。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