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松絮語:體諒

作者:青松
生活中很多讓人暴跳如雷的場景中,如果多些體諒,就將是另一番模樣。(Shutterstock)
font print 人氣: 100
【字號】    
   標籤: tags: , ,

前段時間,帶媽媽去看牙醫,結果在醫院上演了一齣鬧劇。

媽媽一顆牙齒壞了,之前修過並戴了牙冠,但總有不舒服的感覺。我們一直建議她換個牙醫看看,她卻不情願。媽媽上了年紀,已經接受身體日漸老化的現實,一顆牙對她來說不算什麼大事。

在我們再三催促下,媽媽不情願地跟我們去了醫院。接待我們的是位年輕的女牙醫,她說牙齦發炎,牙冠戴得不合適,需要拍片檢查牙根,再重新製作牙冠。媽媽答應了,可能也想徹底解決這個問題。

醫生檢查過片子後,向我們介紹治療方案。牙根需要進一步清理,但她不確定是否能治好,所以有兩種可能。如果牙根清理好,可以只做牙冠;如果不能保住牙根,就只能拔掉,將來種牙或鑲牙。

醫生的分析理性而有條理,但媽媽聽到這裡卻發火了。她說原本沒什麼大問題的,這一檢查倒好,錢也花了,牙冠也摘了,反而出現一堆問題。我們想勸媽媽耐心思考一下方案,她一怒之下離開治療室走了。

那位年輕醫生可能不瞭解老人的心態,也沒見過病人這樣發火,表情有些驚異。匆忙之下,我們只能向醫生道歉,然後追媽媽。

那天晚上,我勸了媽媽好久。她一生節儉,不願亂花錢。今天檢查牙齒,只花錢卻沒看到成效,所以她心中不快。但是,牙齒還需要治療,如果就此不管,今天的錢就白花了。所以,還是要徹底治好,以後吃東西也方便些。

第二天,我們去看了另一位年長些的醫生,是朋友推薦的,說她格外擅長與病人溝通。媽媽一開始是不情願的,不過見面後情況有所改變。

我們簡單介紹了昨天的情形,醫生點頭表示聽明白了。她並沒有急於講解病情,而是與媽媽聊天。她說,媽媽到這個年紀經歷過不少風浪,把子女養大不容易,是很偉大的。她還提醒媽媽應該感到自豪,因為子女這樣孝順。

聊了幾句,媽媽感到與這位醫生有共同語言,臉上露出笑容。醫生繼續說,因為昨天已經拍過片,所以今天不需要花錢重拍。她仔細看了片子,說情況比較樂觀。就這樣,媽媽很配合地讓醫生清理了牙根,並約好下次看牙的時間。

臨走前,我們謝過醫生。她微笑著擺擺手,說人上了年紀,思維有時候會變得像根直線,所以需要多溝通。我們陪媽媽離開醫院,感恩這位醫生的體諒。

其實,先前的年輕醫生並沒有什麼錯,兩位醫生的治療方案類似。只是第一位醫生專注於病情,進行理性分析,而第二位醫生更多地是交流,表現出對媽媽的體諒。面對體諒,媽媽的火氣煙消雲散了。也許,生活中很多讓人暴跳如雷的場景中,如果多些體諒,就將是另一番模樣吧……@

責任編輯:方遠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很多人都希望能永遠保持年輕,而且一直在尋找抗老化的方法。與此同時,德國科學家揭開了「明星」保持年輕的祕密——有些行星可以延緩其恆星老化的過程,而且發現了迄今最佳的證據。
  • 年齡漸長後,可以隨心所欲運用的時間會越來越多,有些人會利用這些時間開始自學以往沒學過的語言或歷史。不過可惜的是,獨自一人努力念書的自學型態,對於預防額葉老化並沒有幫助。比起閱讀書籍等被動接收的行為,像是與人對話這種主動輸出的行為會更能活化額葉,有效預防老化。
  • 在年少的我看來,繼母是「鳩占鵲巢」,取代了生母的位置。十五歲那年我離家出走,僅在寒暑假短暫回家。然而目睹了繼母頂住壓力稟持科學道德,我生發出對她的由衷敬佩。
  • 一度遭受催淚彈和武裝機械攻擊,學生在硝煙瀰漫的環境岌岌可危,令全世界矚目。
  • 那西索斯和回音女神的故事在17世紀是一個熱門的畫題。克勞得的這幅畫是目前唯一已知他嘗試這種題材的作品。……這情景像不像人間仙境?難怪Claude(克勞得)會成為17世紀英國最受人讚賞的畫家和收藏家的寵兒。
  • 清朝時,有一讀書人叫文壽,累次科考不中,而他的二弟在鄉試中一戰而捷。父親認為文壽學習不刻苦,大加斥責,並將他攆出家門。母親也時時凌辱他的媳婦,媳婦素來賢惠,始終沒有怨恨之心。文壽夫婦這一生在平凡中,演出了怎樣的不凡的故事?
  • 百分之九十九的評論都是正面的(「這太瘋狂了!」「歇斯底里!」),但大家都知道,總有一些人覺得自己的人生責任就是指責別人。
  • 日記不僅是用來記錄日程,更重要的功用是:沉澱心境、反省過失,藉此來認識自己的內心。在書寫的過程中,可以檢視自己的言行、坦白自己的錯誤,策勵自己將來做得更好。某種程度上,可以視為一種初步的「修心」鍛鍊。
  • 帶有自我意識的金屬球,能自行滾動甚至爬上斜坡?科學家在球中發現地球上沒有的未知元素!是誰打造了它?
  • 13歲的王聖緣曾經是一位體重190磅的胖小夥,憑籍超人的堅韌和自律,在半年時間內,成功減肥70磅。從一個胖少年變成一個帥氣的舞蹈演員,王聖緣付出了許多努力。終於考入美國紐約的飛天藝術學院。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