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門女不棄患麻風病未婚夫 上天賜藥

文/劉曉
中醫自古就流傳下來許多妙方,可以有效治牙痛。圖為白茯苓。(Shutterstock)
圖為白茯苓立方體。(Shutterstock)
font print 人氣: 762
【字號】    
   標籤: tags: , ,

清朝時,嶺南地區曾流行麻風病,因為這個病極具傳染性,因此即便是骨肉至親也不敢同住。

廣東南海縣(今佛山市)有一個大戶人家的公子,才十五六歲,就風度翩翩,好似璧人一般,家人朋友都甚是喜愛。誰料突然有一天,公子染上了麻風病,家人只得在山中單獨建了一間小屋,供他居住,家人每隔幾日去探視,給他帶些東西。

在患病前,公子曾訂婚,未婚妻是縣裡名門大族的女兒。女子的父母聽說公子患病,就打算退掉這門親事,另外再給女兒尋找合適的人家。女子哭著對父母說:「還沒結婚丈夫就患了惡疾,女兒的命運可想而知。從一而終,自古就是婦人應遵守的處世之道,而且從道義上,也不能因為對方生了病,就另嫁他人。與其在家變成老姑娘,讓父母憂心,不如和丈夫在淒風苦雨中相互依偎,略盡為婦之道來度過餘生,這是女兒發自內心的願望。」

心疼女兒的父母,沒有答應女兒的請求。女子反覆懇求,誓死不改嫁。最終沒法改變女兒意志的父母只能妥協,將她嫁給了公子。

嫁給公子後,女子沒多久也被傳染上了麻風病。兩人在空曠的山野中形影相弔,甚是淒涼。聽說了這件事的人們都為他們難過。

一天晚上,明月高高地掛在天上,四面的山嶺寂靜無聲。夫妻二人坐在松樹間的石頭上聊天。丈夫說:「以夫人的美貌而淪落至此,完全是我的罪過啊。」女子卻正色道:「我早知有今日,怎麼敢怨恨你呢?」

兩人正在悽然相對時,忽然看見溪水中有一個東西隨著波浪翻滾,看著像兔子但又比兔子小。兩人快步前去查看,那個東西卻很快竄入松林後消失了。女子遂摘下髮簪插在它消失的地方作為標記。

第二天,兩人來到了作標記的地方,發現地面有異常,就挖土觀瞧,原來是千年的茯苓。茯苓,是一種中藥,寄生在山林中腐爛的松樹根上,具有解熱、安神等功效。而千年的茯苓實為仙品,兩人便將其剖開分食,茯苓香甜可口,沁入心脾。不知不覺間麻風病消失了,兩人身上的疤痕也不見了。

雙方父母聽說後,前來探視,眼前出現的是一對玉人,相映於大自然的美景中。父母大喜過望,將兩人迎回家中,為他們舉辦了隆重的婚禮。當時沒有人不說這是忠貞之德帶來的善報。顯然,千年茯苓正是上天賜給他們的啊!

在《勸戒錄》中記錄此事的梁恭辰,是聽父親說的,而他的父親是聽同榜進士、南海人謝蘭生翰林講述的,他曾親眼目睹此事。

——轉自《正見網》

責任編輯:王愉悅#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人間善惡報應的事,有的人信,有的人不信,因為直接的報應較少讓人親見。但是昭昭天理,總有時會向世人直些顯相,讓人不得不信,這也是上天挽救迷中人的一種方法吧!
  • 關於竇娥冤的故事,很多中國人並不陌生,它出自元曲大家關漢卿的雜劇。竇娥的冤情是在死後被昭雪的,但根據古籍,也有不少冤情在當事人活著時被昭雪的,其中有兩件分別發生在清朝嘉慶和道光年間,均記載在清朝《勸戒錄》中。
  • 善有善報,自古不虛。據清朝梁恭辰的《勸戒錄》記載,浙江仁和縣(今杭州市)有一位汪先生,世代經營鹽業,家道殷實。
  • 百善孝為先。《說文解字》中說,孝,善事父母者。從老省,從子,子承老也。意思是說,「孝」這個字,是由兩部分組成的,上半部分是老字的頭,下半部分是子字,老人在上,小子在下。孝的意思是善待父母長輩的舉動。
  • 清朝戲曲大家、文學家,在乾隆年間任翰林院編修的蔣士銓,有一位行俠仗義的父親,雖然是一個一生都沒有取得任何功名的人,但卻在正史《清史稿》中留下了小傳。這又是什麼原因呢?
  • 清朝安徽商人汪某,在浙江一帶從事鹽業生意。他性格素來豪爽,雖每日與錢打交道,卻並無利慾之心。
  • 曹景宗以生僻的韻字作詩,劉輝開啟奇特險怪的文風。
  • 袁安雪天僵臥而不敢勞煩他人,狄仁傑望見白雲孤飛而思念雙親。
  • 包拯是歷史上家喻戶曉的清官,但大家可能不知道他的家裡還有一位傑出的女性,她就是包拯的長媳崔氏。
  • 謝敷是有才德的隱士,宋景公是賢明的國君。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