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紀元2025年03月04日訊】(英文大紀元專欄作家Sina McCullough報導/趙孜濟編譯)想像一下,你去看醫生,本以為會得到另一張處方,卻被遞上一張紙條,上面寫著:「每天觀看一場喜劇節目。」
聽起來難以置信?也許吧。但科學表明,「笑是最好的良藥」這句老話確有道理。
笑不僅僅是一種讓人感覺良好的額外獎勵——它是一種強大的健康工具,能夠增強免疫力、減輕壓力,甚至幫助身體對抗癌細胞。也許,我們應該開始把笑視為一種必需的營養素。
笑的科學
研究表明,笑會在整個身體內觸發可測量的、有益健康的變化。首先,笑已被證明可以減少促炎性細胞因子,可以降低持續性炎症。而慢性炎症與所有長期健康問題息息相關,從糖尿病和關節炎到心臟病和代謝綜合徵。每次大笑,都會降低炎症水平,這是預防和逆轉疾病的重要一步。
糖尿病
對於患有2型糖尿病等疾病的人來說,笑可以降低血糖水平,並延緩心血管併發症的發生。根據《糖尿病研究與臨床實踐》期刊(Diabetes Research and Clinical Practice)發表的一項綜述,研究人員建議,笑「應作為糖尿病患者的輔助治療方法」。
情緒
開懷大笑還能顯著降低血壓、改善情緒,它能減少壓力荷爾蒙(如皮質醇和腎上腺素)的分泌,幫助身體從緊張狀態轉為放鬆狀態。當皮質醇和腎上腺素水平過高時,身體會持續處於「戰鬥或逃跑」模式,這種狀態長期下來會損害身體健康。而一場酣暢淋漓的笑可以對抗這一影響,改善情緒,消除壓力。
癌症
笑能殺死癌細胞。大笑能增強特定免疫細胞的活性,這些細胞專門攻擊並摧毀癌細胞。而笑得越厲害,這些免疫細胞的活性就越強。研究表明,笑能讓這些細胞保持活躍長達12小時。
一項2019年的隨機對照試驗顯示,接受七週的笑療法後,癌症患者的生活質量得到了改善,疼痛減少,認知功能也有所提升。
記憶力
笑能增強記憶力,尤其是在老年人群中。根據2022年的一項研究,在65歲及以上的成年人中,與朋友、孩子或孫輩一起大笑,甚至只是聽廣播時笑,都與較低的痴呆症風險相關。
2015年的一項研究發現,當糖尿病老年人觀看一段20分鐘的幽默視頻後,他們的學習能力和延遲回憶能力顯著提高,同時皮質醇水平下降。研究人員得出結論,笑在老年人健康計劃中具有「臨床和康復益處」,特別是在認知健康方面。
免疫力
笑能增強免疫力。2001年發表在《健康與醫學的替代療法》(Alternative Therapies in Health and Medicine)上的一項研究表明,觀看一小時幽默視頻可以改善免疫標誌物,包括對抗急性感染的T細胞和B細胞。免疫球蛋白A(一種對免疫健康和預防自身免疫疾病至關重要的抗體)水平也有所提高。研究人員得出結論,笑可以成為健康計劃中的有效組成部分。
長壽
2020年的一項研究發現,在40歲及以上的人群中,每月開懷大笑少於一次的人,其全因死亡率風險明顯高於每週至少笑一次的人。研究人員得出結論,每日笑的頻率是全因死亡率的獨立風險因素。
如何才能每天開懷大笑
有些家庭每天早晨從服用維生素開始,而我們家是從笑開始的。每天早上,我們都會分享一些笑話,從經典的「為什麼蘑菇總是被邀請參加派對?因為它是個『菌』士!」(fun guy,諧音fungi,該單詞在英語中意為菌類),到令人忍俊不禁的「你會得到什麼,如果你對一頭奶牛呵護備至?變質的牛奶(spoiled milk)!」(spoiled在英語中既有「嬌慣」也有「變壞」的意思)。
這些瞬間提升了我們的精神狀態,增進了彼此的關係,營造了一種歡樂的氛圍,並為我們的免疫系統提供了一點助力。通過每天開懷大笑,我向孩子們傳達了一個重要信息:笑是每日健康習慣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就像維生素一樣重要。
如何讓笑成為生活的一部分
如果刻意製造笑聲的想法聽起來有些奇怪,不妨嘗試以下方法,讓它變得自然,甚至具有感染力:
從笑開始新的一天:用漫畫、有趣的視頻或笑話開啟早晨。我家每天早上都會翻看一本「爸爸笑話」合集。這是開啟一天的好方法,不需要一早就盯著屏幕,還能讓笑聲延續下去。
分享快樂:研究表明,與獨自一人相比,人們在社交場合中笑的可能性高出30倍。因此,創造更多共同笑的機會——和孩子一起讀漫畫、和孫輩玩滑稽的遊戲、給朋友發個搞笑的表情包、和同事分享有趣的故事,或者安排一個家庭喜劇之夜。讓笑聲把大家凝聚在一起。
注意:此處提供的資訊僅供教育目的,反映了科學家Sina McCullough的觀點。它並非醫療建議,也不能取代您的醫療保健提供者的指導。在改變飲食、藥物或生活方式之前,請務必諮詢您的醫療保健提供者。
作者簡介:
Sina McCullough擁有加州大學戴維斯分校營養學博士學位以及神經生物學、生理學和行為學理學學士學位。她曾是一家補充劑公司的研發總監,並在加州大學戴維斯分校教授生物化學和生物能量學。
原文「Laughter Can Reverse Disease and Help You Live Longer—Here’s How」刊於英文《大紀元時報》 。
本文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並不一定反映《大紀元時報》立場。
責任編輯:韓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