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紀元2025年02月15日訊】(大紀元記者徐筱婷綜合報導)上個月,美航客機與美軍直升機在華府相撞,造成67人死亡。調查人員週五(1月14日)表示,直升機機組人員在墜機前,可能讀取了不準確的高度讀數,並錯過了航管員要求「移動到飛機後方」的關鍵指示,最終釀成了這起悲劇。
美國國家運輸安全委員會(National Transportation Safety Board,NTSB)主席珍妮佛·霍曼迪(Jennifer Homendy)向記者表示,黑鷹直升機駕駛艙的錄音顯示,在1月29日墜機前,可能有一段不完整的無線電傳輸使得機組人員不明白該如何轉移位置。
「傳輸中斷了,被覆蓋掉了」,她說,由於直升機的麥克風鍵同時間被按下,因此他們無法聽到「從⋯⋯後面過去」(pass behind the)這句話。
她表示,直昇機飛行員可能也錯過了另一次通訊的部分內容,當時塔台表示客機正轉向另一條跑道。
霍曼迪解釋,當晚直升機在進行飛行考核,駕駛員正接受年度測試和夜視鏡的使用測試。調查員相信機組人員在整個飛行過程中都戴著夜視鏡。這可能使他們難以分辨美航客機與遠方城市的燈光。
要得到NTSB對這次撞機事件的最終報告,還需要一年多的時間。霍曼迪提醒記者,許多問題仍在調查中。
「撞機事故發生以來,距今只有幾週時間」,她說,「還有很多工作尚待進行。」
這起撞機事故是美國自2001年以來傷亡最慘重的空難。2001年,一架噴射機在起飛後撞向紐約市的一個社區,造成機上260人和地面5人死亡。
安柏瑞德航空大學(Embry-Riddle Aeronautical University)的安全科學教授威廉·沃爾多克(William Waldock)表示,按下麥克風按鍵會阻斷通訊,這是航空業眾所周知的問題。
他表示:「這不是第一次發生,也是無線電通訊常見的問題之一。」不過,目前仍不清楚是否因此導致墜機。
航空安全諮詢公司Safety Operating Systems執行長暨退休飛行員約翰·考克斯(John Cox)提到,直升機飛行員在事發兩分鐘前提出要求並獲准與客機保持「目視距離」時,就已擔下了保持距離的責任。如果飛行員沒看見客機,就可能會讓客機飛得比原先允許得更近。
「在那一刻,直升機負起了拉開距離的責任,飛行員有責任與其它飛機保持距離。」考克斯表示,如果飛行員懷疑他們錯過了塔台的任何重要信息,他們可要求塔台再次重複。
直升機高度計的嚴重問題仍有待解答
碰撞可能發生略低於300英尺(91公尺)的高度,當時客機朝著直昇機下降,而直昇機的高度遠超過當地200英尺(61公尺)飛行限制。
霍曼迪說,墜機前幾分鐘,駕駛艙內的對話顯示高度數據存在著矛盾。直升機飛行員表示當時他們位於300英尺(91公尺),但教練飛行員說他們處於400英尺(122公尺)的高度。
她表示:「我們正在研究資料是否有錯誤的可能。」
這一代的黑鷹通常有兩種高度計:一種是靠氣壓判斷,另一種依賴從地面反射回來的無線電頻率信號。直升機飛行員在飛行時通常依靠氣壓讀數,但直升機的黑匣子則讀取其無線電高度。
霍曼迪表示,撞擊時的無線電高度顯示黑鷹的高度為278英尺(85公尺)。
「但我要提醒的是,這並不一定與黑鷹機組人員在駕駛艙內看到的氣壓高度計數據一致。」她說。
沃爾多克提到,直升機飛行員的夜視鏡干擾了他們的周邊視野,可能錯把注意力集中在碰撞前剛起飛的一架飛機上。
他表示,「如果他們確實鎖定了那架正在起飛的飛機,並判斷那就是他們應該避開的交通,那麼他們就會忽略另一架飛機的靠近。」
霍曼迪說到,在撞擊前的最後一秒,客機也急速向上傾斜。
沃爾多克和考克斯都認為這明顯是美國航空公司駕駛員的閃避動作。
沃爾多克說:「這是逃生的最後嘗試。」
關於罹難者
軍方表示,「黑鷹」機組人員經驗豐富,並習慣了美國首都周圍擁擠的天空。
軍方指出,機組人員包括來自北卡羅萊納州達勒姆(Durham, North Carolina)的麗貝卡·M·洛巴赫上尉(Rebecca M. Lobach);28歲的參謀軍士瑞安·奧斯汀·奧哈拉(Ryan Austin O’Hara),來自喬治亞州利爾伯恩(Lilburn, Georgia);以及39歲的二級準尉安德魯·洛伊德·埃夫斯(Andrew Loyd Eaves),來自馬里蘭州大米爾斯(Great Mills, Maryland)。
奧哈拉是機組長,伊夫斯(Eaves)和洛巴赫(Lobach)是飛行員。
洛巴赫的朋友和戰友都稱讚她非常縝密,「才華橫溢、無所畏懼。」
這架美國航空公司的客機從堪薩斯州威奇托(Wichita, Kansas)起飛,墜機時正準備降落,駕駛員是34歲的喬納森·坎波斯(Jonathan Campos)。他的親友說,他從3歲起就夢想著飛行。
機上的乘客包括一群獵人、來自維吉尼亞北部學校的學生和家長,以及波士頓滑冰俱樂部的成員——他們剛參加完在威奇托舉行的2025年美國花式滑冰錦標賽後為青少年精英滑冰運動員舉辦的發展訓練營。
(本文參考了美聯社的相關報導)
責任編輯:葉紫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