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溪:電影《邊城》——傳統中國的「人生形式」

人氣 26

【大紀元2025年02月13日訊】在小說《邊城》中,沈從文先生講述了一個發生在二十世紀三十年代中國邊地小城中的故事。一九八四年根據小說改編的同名電影忠實於原作精髓,獲得了沈先生的首肯,將湘西邊城的山川地理,人情風貌小巧卻不失完整的呈現在觀眾面前。

故事發生在山巒挺秀,雲遮霧繞之地。那裡星空璀璨,月映長波,白塔護守,河水清澈,青石鑿階,木樓吊腳……與清婉的自然和諧而生的是那個時代樸實仁厚的中國邊地子民。

邊城的鄉裡關係在爺爺一次端午辦節貨的過程中表現得淋漓盡致——一條商街緩緩行來,有和善的阿婆送粽子,有樂呵呵的肉攤老闆給爺爺切好肉還連聲的「不要錢」,儘管如此,爺爺也會硬塞銅板。

爺爺新打的好酒可以隨偶遇的菜販任意品嘗,而過路的熟人又替爺爺著想(怕爺爺的酒被「嘗」光),將酒葫蘆拿走,說是要都喝了,又暗中送還爺爺家。主人公翠翠和爺爺守渡為生,清貧勤苦卻也從不接受過渡人好心留下的「小費」。傳統中國社會這種普遍的仗義疏財和善意敦厚之風可謂瀰漫全片。

船總順順和王團總一家可說是城中家境殷實之戶,但觀眾從這些「富人」身上看到的仍是勤勞謙遜,富而有德。翠翠獨自等待爺爺的暗夜,順順家二老(二兒子)會差家人專門將她護送回家;王團總母女穿金帶銀,擺渡過河時,對翠翠和善有加,雙方怡然自洽;端午看龍舟時順順請爺爺和翠翠專門上樓觀看,與一班太太小姐同在一處,亦並無怠慢唐突之感。在嫁娶問題上,順順家大老、二老都喜歡上了翠翠,即使王團總家陪嫁一座碾坊也未能動搖二老對翠翠的真心。

雖然兄弟二人喜歡上同一個女孩,但兩人均坦蕩直白,「車走車路,馬走馬路」。觀眾在崎嶇中領略到邊城人面對生死也只是一句深植於傳統的達觀——「一切都是天意」。至於這份艱澀的愛情,「這個人也許永遠不回來了,也許,明天就回來。」結尾這句點睛之筆仍是苦難中敬天知命的從容。

年逾八旬的沈從文先生在片頭手握毛筆書寫出鏡,一派傳統文人氣質。他曾談到在《邊城》中要表現「一種優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於人性的人生形式」。我們在這部近百年前的中國邊地風情畫卷中不僅對這樣的「人生形式」如沐春風,還迫不及待地想要找回這已經隱去多年卻從來不曾消失的桃源之城呢。

責任編輯:金岳

相關新聞
現代詩﹕邊城組曲
四屆亞洲影后 卿本佳人——懷念惊才絕艷的林黛
邊城浪子:【筆名的故事】
王友群:天津市委書記王亢之文革自殺之謎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