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念之善 福及全家

文/劉曉
中國式建築朱紅色的門。(Shutterstock)
font print 人氣: 372
【字號】    
   標籤: tags: ,

善有善報,自古不虛。據清朝梁恭辰的《勸戒錄》記載,浙江仁和縣(今杭州市)有一位汪先生,世代經營鹽業,家道殷實。

一天,汪先生的兒子大婚,賓客雲集,好不熱鬧。三更時分,賓客全部散去,汪家閉門準備休息。在休息前,主人拿著燈籠四處查看火燭是否熄滅,以防止發生火災。

查到二進堂屋的廂房時,主人聽見門口的大板凳下有悉索的聲音,搬開一看,有個人藏在裡邊。借著燈火仔細觀瞧,原來是茶司。杭州當地的風俗是,在辦紅白之事時,都僱人負責茶水事宜,四人一組,茶具等都是他們帶來的,他們還可以賣酒。

被發現的茶司惶恐不安,恨不得找個地縫鑽進去。汪家人將他捆綁起來,打算明日送到官府處置。汪先生卻說:「不能這樣做。他不過是因為貧窮,偶爾見識短淺,如果送官,他就終身難以做人了。」茶司聽罷,只是不停叩頭,默無一言。

汪先生又對茶司說:「如果天亮再放你回去,眾人都會看見,你也難以見人。我現在就放你回去,再給你一千文錢,但你將來斷不可再重蹈覆轍。這樣的事情可以做一次,但不能做第二次,況且未必人人都會像我這樣。」茶司感動地流下眼淚,並發誓以後絕不再犯。

於是,汪先生給了茶司一千文錢,讓他儘快回家,同時囑咐家人不要對外人透露此事。

又過了幾年,汪先生的兒媳婦生了孩子,冬天住在樓上,用銅火爐烘烤小孩的衣服。不料因為炭火太旺,銅被燒化,燒穿了樓板,落在了堂屋裡。一家人都在熟睡,沒有人發現此事。

正巧此時,之前被放走的茶司在別人家參加宴席回來,途經汪宅,見大門沒有關閉,而且不見一人,也不見燈火,不知道為甚麼。他於是大聲呼叫看門人詢問,被叫醒的看門人也一臉茫然,不知為何忘了鎖門。

茶司道:「如今夜靜更深,恐怕有小人藏匿在家中,還是去看看為好。」他隨即與看門人持著燈籠到各處查看,到第二進堂屋時,發現地上的炭火燒得正旺。抬頭一看,樓板還紅著,心知不妙,便急忙大聲呼喊。汪家人都被驚醒,一起把火撲滅。

事後,汪先生詳細問明了事情的原委,不禁驚歎:看門人忘記關門,茶司恰巧路過,如果沒有鬼神的指引,怎麼能不先不後如此巧合呢?這真是一念之善,一事之厚,福及全家。由此延伸,天道就在其中了。

——轉自《正見網》

責任編輯:王愉悅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清朝江蘇溧陽縣縣衙中,有一名掌管刑事訴訟的書吏,姓焦。他為人正直,常常為眾人排憂解難,因此為鄉人所尊敬。他鄰居家的兒子,年齡不到十八歲,但卻好勇鬥狠,焦某少不得為他調解事端,是故鄰家子對他十分感激。
  • 更多證據顯現,靈魂真的存在,擁有多世記憶!前世殘酷折磨囚犯,泰國醫院院長怎樣才能還清罪業?《未解之謎》
  • 害了人命,自然是要償還的,自古都是如此,即便陽間法律無法審判,上天也絕不饒過,無論時間長短。有的是當世遭索命,有的是隔世被索命,以下三個發生在清朝的神異故事就在告訴世人:無論何時害了人命都難逃報應的。
  • 古今中外,在劇火的大災難發生時,誰能讓「神出手」得到奇跡福祐呢? 本文這些真人實事給了我們參考的好指引! 而且我們可以看到,善有善報,可能是事後報,也可能是立即就報!報應不爽呀!
  • 清朝撰寫《勸戒錄》的梁恭辰的父親曾擔任江蘇布政使,與蘇州江鐵君是以詩文相交的朋友。江鐵君曾出家為僧,後又還俗,回歸儒學,不過他應該還是相信因果報應的。他曾講了這樣幾件離奇之事。
  • 常人中有「好人沒好報」這樣的說法,意思是有些人做了善事,卻沒有得到相應的善報,甚至還遭遇不好之事,因此感覺老天不公,甚至抱怨老天。殊不知天理衡量著一切,禍福早已註定,好人遇到的壞事,恰恰是老天在幫你消減之前的罪業,以讓你在消減完罪業後,來世得福報。清朝梁恭辰編撰的《勸戒錄》中記述了兩個耐人尋味的故事。
  • 清朝安徽商人汪某,在浙江一帶從事鹽業生意。他性格素來豪爽,雖每日與錢打交道,卻並無利慾之心。
  • 人們常說善惡有報是天理,那麼如果心有所求的善舉,善報又如何呢?若僅是心生妒嫉的一念也會遭惡報嗎?這兩個故事耐人尋味。
  • 人間善惡報應的事,有的人信,有的人不信,因為直接的報應較少讓人親見。但是昭昭天理,總有時會向世人直些顯相,讓人不得不信,這也是上天挽救迷中人的一種方法吧!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