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紀元2025年01月22日訊】自2019年試點開始以來,由中國醫保部門組織的藥品集中採購(簡稱集採)已經進行到了第十輪。就在2024年12月30日,第十輪藥品集採結果公布,不僅藥品降價幅度達到「歷史之最」,而且創造了一個紀錄——原研進口藥在本輪集採中無一中選。也就是說,採購的全部是國產藥、仿製藥。
這意味著什麼?
意味著原研進口藥退出大陸公立醫院已成定局。今後大陸老百姓到公立醫院看病,用的幾乎都是國產藥、仿製藥,即使你想自費用進口藥也沒可能。
如此一來,藥品的價格是明顯降下來了,但藥品的質量、療效也隨之大幅下滑,從而引發了全社會的恐慌和不滿。網絡上,對集採藥的各種吐槽和批評可謂比比皆是。
能不恐慌和不滿嗎?試想,不管你是窮是富,不管你生活在哪個階層,看病總是免不了的。藥品質次效差,輕則影響治療效果和健康,重則危及生命。
清華大學教授孫立平直指「集採藥正在釀成一場風波」。
這話誇張嗎?一點都不誇張。他所在的微信群裡,一些老病號,特別是需要常年服藥的,不斷在交換著種種與藥有關的信息。有的說,某某藥醫保已經開不出來了,某某藥醫院已經沒有了,某某藥在網上也買不到了。接著就在商量怎麼辦?老病號的問題比較明確,儘量多囤積一點。但問題是,藥是有保質期的,誰又能囤多少?一般人就更是迷茫,誰知道自己將來會生什麼病?需要什麼藥?想囤藥都無從囤起。
專業人士的發聲更加證明了人們對集採藥的擔憂。
近日在中共召開的上海「兩會」上,政協委員、兼任上海瑞金醫院普通外科主任的鄭民華表示,集採藥由於價格低,藥物品質不穩定,存在著「血壓不降、麻藥不睡、瀉藥不瀉」等現象,醫生面對病患的反映與質疑很無奈,因為沒有選擇權,「向上級反映也沒渠道」。
兼任北京朝陽醫院心臟內科主任醫生的北京市政協委員盧長林也在日前舉行的北京市政協會議提案稱,集採藥產生的不良反應較大,甚至還出現過敏反應,顯示藥物純度不夠,製作工藝有問題。
從網民反映的情況來看,集採藥存在的問題主要集中在以下幾個方面:
療效不佳:許多網友反映,使用集採藥後,原本期望的療效並未達到。例如,有網友提到使用某些抗生素後仍然出現感染症狀,或者使用降壓藥、降糖藥後,血壓或血糖並未得到有效控制。
不良反應:部分網友表示,在使用集採藥品後出現了不良反應,如過敏反應、胃腸道不適等。這些反應不僅影響了患者的治療效果,還可能給他們的健康帶來額外風險。
質量不穩定:有網友指出,同一品牌的集採藥品,不同批次之間質量存在差異。這種不穩定性讓患者對藥品的療效和安全性產生了質疑。
與原研藥差距大:一些網友在對比使用原研藥和集採仿製藥後表示,兩者在療效上存在明顯差距。他們認為,雖然仿製藥價格更低,但療效的降低使得性價比並不高。
正如孫立平教授所指出的,「在醫藥科學技術已經高度發達的今天,由於種種人為的原因,人們卻不得不吃那些低效甚至有極大副作用的藥,用對身體造成傷害的不合格的醫療用品,實在是說不過去。藥價可以低廉,可以昂貴;費用可以自負,可以福利,但最基本的一點是,這藥得管事,得有效,得治病,這是最最最基本的底線。我想說,人們得意識到這是一件什麼樣的事情:如果這個底線突破,引起的將是一場空前的醫療信任危機,那樣的話,導致的將不僅僅是醫保的塌陷,而且是醫療的塌陷。可以說,這是一件天大的事情。」
儘管集採藥存在的問題事關大多數人,但中共權貴卻不在其中。他們享受著各種醫療特權,不會也不可能用仿製藥、國產藥。他們自己享用著質優效佳的進口藥,卻讓普羅大眾用質次效差的仿製藥、國產藥,可見人民的健康壓根就沒被他們當回事。
責任編輯:金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