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紀元2025年01月20日訊】(大紀元記者楊婕美國聖地亞哥報導)舊金山州立大學電影系教授、電影導演張偉民歷時12年拍攝製作,聚焦國畫大師張大千鮮為人知海外生活的紀錄片《萬里千尋》,應聖地亞哥中華藝術文化學會邀請,1月18日在加州大學聖地亞哥分校(UCSD)的普萊斯影劇場(Price Center Theater)放映。
張大千在1949年後離開中國大陸,先到香港落腳,1952年搬到阿根廷,1954年迁居巴西,1969年開始住在美國舊金山,1976年移居台湾,1983年在台北居所「摩耶精舍」辞世,享寿85岁。张大千在中國時已經聲名响亮,如日中天,但是他離開中國後的經歷,卻鮮為中國人所知。
影片放映前,張偉民接受大紀元採訪時表示,「我也是漂泊在海外的藝術家。所以我對藝術家離開故土,居住在他鄉,漂泊海外這種感受,我還是非常有感觸的。」
她說:「因為藝術家其實他是根植於自己的文化、土壤和歷史,所有的創作源泉其實都離不開故土的文化。所以對於藝術家,我深知在海外會有很多波折,我也想知道,大千他經歷了什麼。」

張偉民表示,拍攝紀錄片12年的時間裡,「有太多太多的故事」。她說:「我很感恩有這樣一個機緣,讓我有機會進入到一個東方藝術家的人生歷程,能夠沿著他的足跡走遍他的海外的後半生,這對我來說是人生難得的體驗。」
「我覺得冥冥之中不是我選擇了這個題材,而是這個題材選擇了我。」張偉民說,過程中「時時刻刻都在思索,都在尋找,無形之中,就變成了我生命的一部分,我的生命也就變成了這個片子的一部分⋯⋯對於我的生命而言,更像是一個修行,是一個靈魂的提升。」
聖地亞哥藝術學會會長張瓊芳介紹,之前她受友人邀請在洛杉磯看了該紀錄片並有機會與張偉民暢聊。
張瓊芳說:「我被她12年的堅持和付出而感動,她完全是自己出資做這個紀錄片,拜訪了(四大洲)25個地方。」
「正好藝術學會今年活動的主題是『山水有情』,我認為我們的會員會喜歡這個片子。」她說,「放映會效果實際上也很好,有250多人觀看,之後與導演互動的『問答會』也很精彩。」
UCSD文學系教授、該校台灣研究中心講座教授廖炳惠表示:「看了這個片子很感動,因为導演花了12年去尋找張大千的足跡。」
他說,張大千1949年離開中國到海外,有很多作品,受到歐洲跟美洲風景的影響,在創作風格上也有所改變, 是很有意思的過程。而這個紀錄片「第一次用這樣的方式來詮釋他的很多作品,彌補了中國對張大千的詮釋的落差。」
雖然對影片的一些詮釋,廖炳惠有一些不同看法,但他說,這個紀錄片「令人大開眼界」,讓人們得以看到張大千的創作融入了異鄉的景觀和風土人情,而且也讓人們看到他在海外時的思鄉情懷。
廖炳惠並說,看這個紀錄片,讓他聯想到有很多中國的文學家和藝術家,「他們離開祖國到國外流亡的時候,他們在創意、風格和所涵蓋範疇的突破,也不被人了解。」
中途轉行成為獨立電影製片人的沈竹觀看了影片後表示,很感動,也從中學到了很多。「(導演)她把自己放進去影片裡,這是一個很好的藝術決策。因為她尋找張大千的過程,也是在發現她自己,所以這兩條線是交織在一起的,很吸引人的故事。」
沈竹並說,影片在最後即將結束的時候,突然出現了張大千的聲音,他用帶有四川口音的話,講出他自己一生對藝術真諦的總結。「這對我來說很震撼,因為整個片子雖然有張大千的影像和生活點滴,但都沒有出現張大千的聲音,我們也不知道張大千的聲音聽起來是什麼樣,然後在最後出現了他的聲音,這讓我非常感動,我覺得這種處理方式是大師級的。」
張偉民表示,製作紀錄片的過程,讓她意識到,「張大千是帶著使命到海外的。他的使命就是,把東方藝術帶到西方,讓西方能夠理解東方的藝術、東方的哲學,東方的文化。」她說,「而我也是帶著使命,希望能把他的故事記錄下來傳世。」#




責任編輯:鄭念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