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私隱公署:去年疑誘騙個人資料查詢逾千 年增近半

騎劫即時通訊軟件騙案再現

人氣 9

【大紀元2025年01月17日訊】(大紀元記者張瑛瑜香港綜合報導)私隱專員公署表示,2024年接獲1,158宗與懷疑誘騙個人資料相關的查詢,較2023年的793宗增加46%。

公署指,留意到形形式式的騙案,騙徒透過各種手法騙取金錢、個人資料。當中虛假招聘廣告騙案,部份人更被誘騙到東南亞城市,並遭禁錮及要求進行詐騙工作。

騎劫即時通訊軟件騙案再現

另外,公署留意到近期再出現涉及騎劫即時通訊軟件的騙案,騙徒透過騎劫事主的即時通訊軟件帳戶,並盜用他們的帳戶假冒事主,向其通訊錄的聯絡人發送訊息騙取金錢、個人資料。

有騙徒假冒電子錢包或銀行客戶服務員,訛稱事主的保險單到期,需要每月扣費,當事主表明沒有相關保單,騙徒會藉指導事主如何取消保單以免扣費,誘騙事主提供其銀行賬戶資料、存款金額及個人資料等,最後要求事主將所有財產轉移至指定帳戶進行「戶口解鎖」。

另外,有騙徒會先在網上拍賣平台假扮買家,並聲稱已透過相關平台的付款功能支付款項。其後騙徒會冒充平台,用電郵聯絡事主誘騙個人資料、網上銀行賬戶名稱、密碼及一次性密碼等以收取款項,從而盜取其銀行存款。

社交媒體平台上,亦出現假冒購買年貨、投資或旅行社的專頁,並發放優惠廣告,吸引事主點擊超連結查詢以騙取其金錢、個人資料。

假冒會員獎賞計劃短訊

騙徒亦會假冒會員獎賞計劃發出釣魚短訊,訛稱客戶積分即將到期,誘使事主點擊不明連結,令事主誤入偽冒網站換領獎賞,從而套取事主的信用卡資料及個人資料等。

騙徒又會假冒政府官員、政府部門或公營機構於即時通訊軟件發放虛假訊息或發出欺詐電郵,騙取金錢及/或個人資料。

公署並指出,騙徒會以預錄語音,包括普通話語音致電事主,訛稱為速遞公司職員或大陸執法人員,聲稱事主涉及刑事案件,並將電話轉駁到另一偽冒的大陸執法人員,並展示偽造的通緝令。騙徒繼而會以證明事主清白為由,要求事主提供個人資料,如網上銀行賬戶名稱及密碼,或將款項轉賬至指定帳戶以作保證金。

利用人工智能製作詐騙影片

騙徒會竄改公開片段,利用官員或名人的圖片或錄音,並透過人工智能深度偽造(deepfake)技術製作影片,誘騙事主投資或求助。

騙徒亦從社交媒體、視像通話或網上公開影片取得他人的面容及聲音等生物辨識資料,並透過深度偽造技術假冒事主的親友或公司同事,或假扮有意發展情緣,從而騙取事主的金錢、個人資料。

建議6招自保

年近歲晚,個人資料私隱專員鍾麗玲呼籲市民及機構,慎防層出不窮的詐騙手法,特別是虛假招聘廣告,及透過人工智能深度偽造的詐騙影片,並建議6招自保。

1)提高警覺,提供個人資料前應「停一停、諗一諗」,了解對方收集資料的目的,是否必須提供相關資料,並切勿隨意向他人披露個人資料,勿隨意點擊或掃瞄可疑的超連結及二維碼,也不要登入任何可疑網站。

2)核實來電者身份:即使來電者以視像形式通話,或能道出個人資料,若懷疑來電者的身份,應先以其他聯絡方式,查證來電者或有關機構的真偽。

3)留意帳戶及簽帳紀錄:不時查看網上銀行個人帳戶,留意帳戶及個人電郵有沒有不尋常的登入紀錄,及銀行賬戶或信用卡有否未獲授權的轉賬或簽帳。

4)保護密碼:不時更換網上銀行的密碼,並啟用帳戶登入雙重認證功能(如有),切勿向任何人透露帳戶密碼。

5)精明使用社交媒體及即時通訊軟件:應儘量減少在社交媒體平台及即時通訊軟件,分享生物辨識資料,包括個人的正面照片及影片,並檢視相關的預設保安及私隱設定。

6)防騙資訊:留意私隱專員公署、警方或相關機構公布的防騙資訊,並向身邊親友,尤其是長者及青少年,分享與騙案有關的資訊,以加強防騙意識。@

責任編輯:陳真

相關新聞
公立醫院大幅加價 港調查:逾八成長者有疑慮或擔心
港去年67宗懲教使用「必要武力」 13宗投訴涉「非必要武力」
曼聯對港隊5月30晚大球場上演 門票明起公開發售
港國安處帶走許穎婷父母調查(更新)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