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健保財務拉警報」應對座談會 專家分析

人氣 93

【大紀元2025年01月16日訊】(大紀元記者鍾元台灣報導)台灣公共策益、台灣智庫等多個單位15日共同舉辦座談會,就:「健保財務拉警報:點數、藥費、人力誰先贏?」,邀請學者專家與會分析。

主持人、CET Academic Programs台灣中心主任張竹芩開場表示,台灣健保已成立三十年,面臨人口制度和醫療照顧服務變遷的挑戰,而不同世代對健保也有不同想法,需要充分討論,才能做出適當的調整應對。

台灣智庫民調與輿情中心主任郭玫岑表示,近期,針對國民黨提出的「老人福利法」修正草案,引發了熱烈的討論。支持者認為,這是憲法保障健康權的具體落實;但反對者則擔憂,此修法可能讓健保財務更加惡化,此外,可能也將加劇世代間的資源分配不公的問題。

郭玫岑提出幾項數據,台灣在全球資料庫網站全球醫療照護指數中,位列全球第一。此外,民眾滿意度高達也91.2%,然而,一線醫護人員對健保制度的滿意度僅有33%,這與一般民眾的高滿意度形成強烈對比。她指出,這種情況使得在醫院卻面臨近健保實施以來最嚴重的一次護理人員與急症科醫師出走潮。這波出走潮造成醫院人力短缺,病房關閉、手術延宕以及急診壅塞等問題。

面對這些嚴峻挑戰,她認為在時代轉變的浪潮中,需要更多元且理性的對話來推動改革,也期盼能透過討論能促使更多人關注全民健保的未來,讓大家共同守護這項台灣珍貴的社會資產。

台灣大學健康政策與管理研究所副教授郭年真認為,健保是台灣民主化以來最重要的社會安全保障制度之一;健保有效提供全民財務協助,減輕民眾就醫負擔和風險。去年總統大選時,所有候選人都將「國民健康保健支出從GDP 6%提高到8%」列為選舉政見,顯示對醫療保健領域加強投資,已是跨黨派共識。

郭年真說,爭論在於這筆錢該用在哪裡?重大疾病的尖端療法、最新藥品、改善醫療服務人員勞動條件與待遇⋯⋯等等,都是兵家必爭之地,而複雜的問題難有簡單的解決辦法,還需要更多人與青年世代關注全民健保的未來,尋求共識。

中華民國開發性製藥研究協會秘書長陳全文指出,每個人都希望活得長久、活得健康,因此投入醫療保健的資源是投資,應視情況擴張,而非愈少愈好。世界各國藥費約佔整體醫療支出的20%,台灣卻高達29%;這並非藥廠牟取暴利,而可能是台灣整體醫療服務支出、即分母過低,造成藥物佔比高的假象。合理的藥價能讓新藥和新療法在台灣優先上市,而合理的醫事人員待遇則可避免「醫療出走潮」,確保醫療品質,應加強投資。

立法院厚生會執行長陳柏同分析,台灣醫療表現最好的是可近性,民眾容易取得醫療照顧,但整體成效——包括平均壽命和癌症存活率等指標——都遜於韓國,顯示台灣醫療仍有很大進步空間。首先,全民健保有「公平正義」的議題,台北每2百多人就有一位醫師,但在某些偏鄉地區則是數千人才有一位,凸顯城鄉差異。其次,醫事人員薪資凍漲多年,且疫情後勞動環境惡化,更讓一線人員感到無力及不公平。

台灣教授協會會長陳俐甫強調,「醫療照顧是人權也是社會進步象徵,我們不能放任醫療環境隨波逐流。要求更好醫療照顧、更好藥物、卻主張不漲保費,這是不切實際的一廂情願。我們應認真思考自己希望台灣醫療改為社會健康福利、使用者付費、維持社會保險、或走向商業保險制度,審慎評估如何達成、需要付出什麼代價,再充分討論與實踐。尤其青年世代,未來將有更多機會使用健保,更應投入時間精力形塑自己理想的醫療環境。」

與談結束後,主持人和青年們也針對「醫療可近性」、「醫療浪費」、「高齡化對醫療的影響與因應」、「健保公平與財政公平性」等提出問題,與談者也深入地一一分析與回答。

責任編輯:葉紫微

相關新聞
台灣健保制度成果顯著 獲得APEC肯定
台灣健保制度擬重大變革 藥品部分負擔不再200吃到飽
北加州大專校聯會捐萬元善款   僑領望台灣健保仍惠全民
台灣健保資料疑洩中國案 專家呼籲速審重判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