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紀元2025年01月12日訊】長久以來,「不理性」大行其道,有關著作成為暢銷書,最具代表性的是2010年6月和2011年元月先後在台灣出版的《誰說人是理性的?》和《不理性的力量》,兩本書的原作者都是丹.艾瑞利(Dan Ariely)。他是美國杜克大學「行為經濟學」教授,同時擁有認知心理學和商學博士,也在該大學福克商學院,認知神經科學中心,經濟院和醫學院任教。較特殊的是,艾瑞利18歲時在一場爆炸事件中全身皮膚70%遭灼傷,在燒燙傷病房三年,身著彈性衣、頭載面罩像個行動不便的冒牌蜘蛛人。不過,在這段被認為漫長、無聊,而且痛苦不堪的時光中,艾瑞利發展觀察人類行為的興趣,於是滿身疤痕的他乃成為一名傑出的行為經濟學家。
「不理性」大行其道
這兩本暢銷書都有不少名家具名推薦,其中,2002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之一卡尼曼(或譯康納曼,Daniel Kahneman)對第一本書的評語是:「這本書讀來令人發笑,還可讓你變得更有智慧。」而卡尼曼在2011年寫出的《快思慢想》(Thinking, Fast and Slow)一書,更是洛陽紙貴,不但是《紐約時報》、《經濟學人》、Amazan 2011年度十大好書,上市一年後仍居Amazan分類排行榜Top1;2012年底30萬字近六百頁厚重的中文譯本,首刷1萬8千本甫上市即被搶購一空,短短兩週又再版四次,十多天銷售近4萬冊,更在各種排行榜居首。這種令人驚異的成績難免讓人好奇它的魅力何在?原來它在探索人的心裡,觀看人的行為反應,用各種簡單的實驗來測試人的行為。
卡尼曼積數十年的心理研究,在本書作了總結,他用系統一和系統二來概括人的思考和決策,前者是衝動和直覺,後者是理性和小心,或者是書名「快思」和「慢想」,也可以用「不理性」和「理性」來區分。我們知道,正統主流經濟學都以「人是理性自利的」作為基本的立論。不過,此立論早已受到挑戰,特別是心理學家由實驗結果來質疑最有力,而1978年諾貝爾經濟學獎頒給賽門(Herbert Simon)和2002年卡尼曼的再獲獎,已可得知理性行為的假設被修正,「不理性」已大行其道。其實,自從數理經濟學崛起,經濟學裡的「人」已逐漸模糊,或可說已被「機器人」取代了,已經沒有「真人」矣!而心理學家獲得諾貝爾經濟學獎,似乎又讓「經濟學是研究人的行為」再找了回來,且以此定義經濟學的奧地利學派,也再度受注意,不再被邊緣化、被忽視。
卡尼曼提出展望理論(Prospect theory)歸納人們的判斷如何基於經驗調適法則,導致系統性偏離基本機率理論的結果。卡尼曼主要以「人的行為未必理性」為基本立論,以實驗建立行為特徵,證實許多經濟學假設未必符合事實。舉1981年的一篇研究為例,對152名學生作調查,詢問面對600位疾病患者,有必要幫忙解除疾病。第一種問法是:有兩種對策,第一種可救活200名患者,第二種可救所有人,但成功機率只三分之一,全體患者都死亡的機率高達三分之二。結果有72%的學生選第一種對策。但當問法將第一種對策改成400名患者一定無救時,另外155名受調查學生只剩下22%選第一種對策。卡尼曼和迪伏斯基的解釋是:這種明顯的調查結果差異,乃因問題的呈現方式不同,決策者的參考點因而移動。前者呈現的方式為正面的(可以救活多少人),因此大部分決策者選擇規避風險(和平均預期救活200人的風險展望相比,確定救活200人的展望較為誘人);後者呈現的方式為負面的(會死掉多少人),因此大部分決策者選擇賭一賭運氣(和平均預期400人死掉的風險展望相比,400人確定死掉的展望較難接受)。卡尼曼和迪伏斯基以這種實驗發現,人的行為隱約透露「不理性」色彩,與「個別行為人經常根據他們的偏好與現有的資訊做成系統化決定,長期變化不大,即使在不同環境下也如此」的當代標準化經濟理論不太一樣。
回歸理性吧!
卡尼曼證明「人比當代經濟學家要我們相信的較愚蠢,而且並不那麼自私」,如果人是理性的,為何會為廉價房屋買昂貴保險?人若是如此自私,為何會給小費?當沒人知道我們撿到皮包時,卻又將之退回?投資人為會如此愚笨地一次又一次相信只有兩年操作成功經驗的基金經理人,未來會有傑出表現?
心理學家的實驗發現,不理性的情緒不只影響人們對事情的看法,也使人時常在工作、家庭生活中做出錯誤決策,更糟糕的是,還會形成惡性循環。卡尼曼的這本書告訴我們,系統二的細思慢想得以突破不理性、做出好決策,讓人們得以打破負面慣性模式,藉由辨識不理性行為而做出正確的好決策。艾瑞利和卡尼曼這些心理學家對不理性的實驗、分析及建議,提供我們保持理性、在快要失控時趕緊踩煞車、在不理性行為出現而犯錯時應「轉個念」往正面思考的重要,也提醒我們不要明知故犯,最好能遠離誘惑、拒絕沈淪、時刻保持清醒、理性,作個聰明的人!人生旅途中,靠直覺決定行為的機會是比較多的,而日積月累細思慢想的結果,也是提供正確直覺判斷的基礎。卡尼曼的這本書對我們如何作個理性的人很有助益。
作者為中華經濟研究院特約研究員
責任編輯:朱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