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們常說善惡有報是天理,那麼如果心有所求的善舉,其善報又如何呢?若僅是心生妒嫉的一念也會遭惡報嗎?
作了善事一定得善報嗎?
劉天佑(字約齋)是長洲人,曾多次參加鄉試但都未能中榜。他的家在察院巷,位於城守署的西邊,而署南有一座沙土堆成的高丘,丘內堆著明朝末年戰亂中許多喪生者的骸骨。乾隆年間,當地城守官員計劃遷移這些遺骨,在原地修建照牆(廳堂前與正門相對的短牆,牆上多裝飾有圖案和文字,作為遮蔽、裝飾用)。
天佑聽聞後深感不忍,但自己經濟拮据,無法全力相助。於是他四處告貸,向親友借得一些銀兩,用來遷葬那些仍裝在瓶中的無主骸骨,將它們妥善安葬。他埋葬了一百一十具骨骸之後,借來的錢已用完了,雖然他憐憫那些未埋葬的亡者,但力不從心,遷葬只能止於此。
當年秋天,天佑參加省試還是落第,心情比以往更加抑鬱。臘月二十四日是民俗中的祭灶神之日,他準備疏文向灶神表心聲說:「自己雖未有大陰德,但埋葬骸骨一事應當也可以挽回些造化安排下的不好的命運,為何神明不聞不見,讓我屢屢落第呢?」語氣中明顯流露出不平的怨氣。
當晚,天佑夢到自己來到城隍廟,城隍爺升座後對他說:「你身為讀書人,應該明白功名富貴來遲或來速自有定數,怎能自恃為亡魂埋骨未得到好報應而怨神不公?若再這般不悔改,將讓你無以自負。不過你有善根神明也知道,只要持續行善,何必擔憂無緣於科舉呢?」
天佑聽後唯唯承諾,夢醒後深感悔悟,絲毫不敢怨天尤人了。三年後,他在鄉試中上榜了,名列一百多位,最終官至中書舍人。
功名自有天定,而真心行善不求回報之人,上天也絕不會無視他的善行,如果是有求而為善,那當是另一種格局了。
處罰警戒巧安排
揚州有一位名叫倪瞎子的人,孤身一人,無依無靠。他棲身在舊城的城隍廟中,每天靠著幫人占卜算命,賺取數十文錢維生。如果遇上風雨天,無人前來問卜,他就只能強忍飢寒度日了。
這一天,一位發了財的商家小伙子,帶著妻妾前來廟中燒香,轎子後方跟從的隨侍眾多,場面極為盛大。倪瞎子得知之後,心生嫉妒,就在神像前默默抱怨道:「他原本地位低賤,卻能過上這般榮華富貴的生活;我本出身有名聲的家族,卻淪落至此,受盡飢寒交迫之苦。天理何在?神明又為何如此不公?」
當晚,倪瞎子夢見自己被城隍爺召喚審問。城隍爺對他說:「你為何膽敢向我告狀?那人命中註定當享福,而你命中註定要受苦,這一切都是定數,豈容你怨天尤人?你的怨言已經冒犯天道,當受處罰,將你發往儀徵縣,打二十大杖。」
倪瞎子驚醒後,心有餘悸。不過想起夢中聽到的「發往儀徵縣」去受罰,左思右想,也想不明白怎麼可能在現實中發生,讓他感到一絲寬解。日子就這樣如常過了一年多,沒有事情發生,他就更放心了。到了次年冬天,倪瞎子嫁在儀徵的妹妹過世了,他前往儀徵送葬。那一天到了深夜三更時,他突然腹痛難忍,人生地不熟的他,摸不到廁所在那兒,便急急推門外出解急。他一出門恰巧遇到巡夜官,問他半夜三更在外幹什麼,他噤聲不敢回答,被當作嫌犯。巡夜官脫去他的衣服,當場杖打二十下。這時,他的外甥聽到門外聲響出了門來瞧瞧,看到了倪瞎子,便對巡夜官說他是自家親舅,但此時倪瞎子被罰二十大杖已經打完了。從此,他不再怨天尤人,敬畏地接受自己的命運。
從上面兩個人的遭遇,反映出即便是小善報或小惡報,上天都有巧安排,而且上天對人真心假意,都深入審別。天道好還誠然不虛!@*#
出處:《北東園筆錄》
--看更多【救世古鑑】系列
責任編輯:李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