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紀元2024年08月09日訊】(大紀元記者施萍紐約報導)8月8日,由中華民國僑務委員會主辦、紐約華僑文教服務中心協辦的「2024年海外青年文化大使協會(FASCA)」新生培訓活動舉行結業儀式。共有55位14到18歲的大紐約地區臺裔第二代青少年以及家長們參加了儀式。

儀式上主辦方與大家分享了孩子們從家長那裡了解到的自己家族的移民歷史,以及這些臺裔第二代、第三代移民對「臺灣」家鄉的感覺、困惑以及對未來的期許。
「2024年海外青年文化大使協會(FASCA)」的宗旨是培養在紐約的臺灣後代成為對父母家鄉有深度認同、能夠在自身專業領域表現卓越、同時願意透過行動為整體社會及世界帶來正向影響的精英。
2024培訓班有三個內容,分別是:(1)藝術品創作;(2)自我文化認同;(3)訪問父母口述歷史。
一個名叫Austin Liu(音)的男生用國語配上家族的老照片,講述了父母雙方的曾祖從大陸廣東移民到臺灣又到美國讀大學,以及自己的父母來美留學後定居的過程。他說,臺灣總給他一種「歡樂的」的感覺,因為他的大家族的其他成員幾乎都居住在臺灣,所以他每年都期待回臺灣和表姊妹們一起玩耍的時光。

但像Austin這樣能講國語的孩子並不是普遍現象。一同上臺領獎的幾位青少年以及表演主持的團隊成員人人講的都是英語。孩子們表達了他們對臺灣身分的困惑。比如有孩子表示,在觀看奧運會時他不知道是該為美國隊喝采,還是為臺灣隊加油;有人說,因為在白人社區長大以及對國語掌握的不自信,讓他感覺和臺灣文化離的很遠;當然也有學生表示,他希望自己能繼承臺灣和美國文化的最好的那部分,發揮臺裔美國人的特長。
孩子們在儀式上表演了不同的舞蹈,他們對能參加這個活動很開心。在美國出生的14歲學員陳世賢說:「我真的很開心,可以交到很多的朋友,並訓練怎麼和其他人合作,也學到很多新東西,很好玩。」
家長也認為這個培訓班很有收穫。小陳的媽媽彭女士是馬來西亞華人,先生是臺灣人。

「他(孩子)的背景有民族的特性,我們是華人,馬來西亞或者臺灣有著我們民族的品德,不能只是融入美國社區而把許多東西都忘記了。」彭女士說。從培訓班回來,孩子們訪問了父母的家族歷史,然後在電腦上完成作文。「他很自動自發,做到很晚也沒有抱怨,我看了很欣慰。」
主辦方、紐約華僑文教服務中心陳永豐主任表示,這個FASCA活動已經舉辦12年了,現在大紐約的培訓班還包括了奧本尼、普林斯頓等地區,而且今年報名的學員很多。今年專注的「身分認同」培訓很有意義。
「其實移民第二代都有遇到相同的問題,但他們同樣是我們美國最優秀的一個族群,我們希望,這樣的一個優秀是來自於我們家庭的重視教育和文化。」陳主任說,「所以政府希望在這方面給他們提供一點助力,讓他們跟臺灣的連結更深,也希望這些小孩子未來成長以後能夠跟臺灣做更多的聯繫,並希望這樣一個傳承能夠永遠的維持下去。」

責任編輯:鄭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