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紀元2024年04月24日訊】(大紀元記者蔡溶紐約報導)近日,網絡流傳一段華裔青少年遭到多人毆打的影片,引發關注,紐約市議員莊文怡23日在案發地點的公園內舉辦了一場對話活動,以回應社區的擔憂。有家長痛心看到華人打華人,也有社區人士指出,該案反映了「留守兒童」帶來的社會性問題。
事發於布碌崙6大道55街彩虹公園(Rainbow Playground)的球場內。幾個十幾歲的華人青少年於21日下午在球場裡圍毆一名穿黑衣的華人青少年,並對著蜷縮在地的黑衣青少年拳打腳踢。最後在路人介入後,一鬨而散。過程被人拍成視頻,在華人圈內瘋傳。


在對話活動上,家長Jenny劉女士受訪時表示,她對小孩子被打這件事情感到非常心痛。她強調這不是單一事件,她另外一個朋友的孩子在八大道附近的麥金利公園(McKinley Park)也被打得很慘,胸口被打得挺不起來了。此前還有一班華裔小孩欺凌、騷擾華裔耆老和幼童,老人反擊卻被捕。「這只是我們看到的一部分,還有沒說出來的。」
劉女士認為,犯錯的孩子應該受到懲罰,孩子的父母應該向受害者的家長道歉。「家長作為孩子的監護人,必須要承擔這些責任。」
另一名華人家長Wendy女士表示,她原本認為這個社區和公園應該是安全的,但看到視頻後,讓她覺得震驚和不可接受。而且當時在場的大人都沒有站出來制止,這也是一個令人困惑的問題。Wendy提到,她的女兒經常在這個公園玩耍,因此這件事情讓她更加擔憂。
對於如何改善這種情況,Wendy提到,首先家長需要對孩子進行教育,讓他們了解到在社會中應該互相尊重,人與人需要溝通。她認為法律教育也應該在其中,並希望警方能更加積極地參與和介入。

福建社區的「留守兒童」
Wendy還提到,當地社區許多孩子是由他們的爺爺奶奶照顧,而父母則可能忙於在外州打工,不在孩子身邊。這樣的家庭結構可能導致教育上的代溝和溝通問題,尤其是在中美文化背景上有差異的情況下。
「留守兒童」是福建社區特有的現象。在許多華人家庭,特別是第一代新移民的家庭中,由於父母一方或雙方到外州打工,許多孩子在美國出生後被送回中國家鄉。等到孩子上學時,他們再回到美國,並由老一輩或親朋好友照顧,與父母長期分開居住和生活。這種情況下的孩子相對於普通兒童更容易感到孤獨和焦慮,成了某種意義上的「留守兒童」。
Wendy認為這是一個社會性的問題,「大人們只知道給孩子錢,但是孩子的心理沒有得到充分的關心,導致很多孩子變成野孩子,只會用拳頭解決問題。」她呼籲父母要多操心孩子的成長和教育,並認為這個問題可能會隨著新移民的增加而加劇。
社區倡導人士凌飛表示,這樣的華二代的問題,在新移民扎堆的華人社區特別突出。他就不止一次聽到反饋說某些學校的華人學生,特別是新移民來的華人學生,學習學不進去,跑到街上「混幫派」。甚至還聽到一些家長反饋說,這些小朋友認為這種霸凌的行為「很Cool」「很有Power」等,甚至有一批青少年專挑弱勢的華人少年來打,欺軟怕硬。
「這使得我們華人社區在面對這種華二代的問題,這種家庭教育缺失的問題,這種反霸凌反幫派的教育問題,顯得越來越嚴重。」凌飛說。
正在參選第17選區州參議員的退休警佐陳學理表示,他對社區孩子間的欺凌行為感到非常失望。他強調,欺負他人並不會給人帶來真正的快樂和滿足感,真正的酷是行善。他呼籲欺凌者不要讓任何人,包括自己和整個社區,感到失望。
校方、警方盼家長挺身而出
正在競選第49選區地區領導人的謝曉瓊(Joyce Xie)是二十學區教育委員會的成員,也參與PTA(家長教師協會)和SOT(學校運營團隊),同時也是三個孩子的母親。她說,儘管許多人都發表了反霸凌的觀點,但實際上參與反霸凌的家長並不多。
她指出,在學校裡,當孩子遭遇問題時,他們往往不會報告,這導致學校難以得知並介入。「儘管有家長在社群中表示孩子受到了霸凌,但如果沒有正式報告給學校,學校是不會知道或能夠採取行動的。」
72分局代理局長許輝也說,希望家長能挺身而出或撥打911讓警方知道,以便警方可以過來調查,警局也將增加在這附近的巡邏。72分局亞裔外聯警官高志剛(Gina Gao)也鼓勵家長勇敢報警,並及時通報問題。她說,有些受害者家長害怕報復,可能不會報案,這會妨礙警方繼續幫助社區。
亞裔社區中心(ACC)創始人林寶珍(Sabrina Lin)表示,他們剛成立反霸凌中心,將在ACC大樓定期與警局舉辦講座,把反霸凌的事廣而告之。若孩子在學校遭到霸凌,家長可前往ACC求助,地址是布碌崙61街746號。她呼籲一旦發現霸凌行為,當事人應立即聯繫學校、老師、社區組織、議員和警方尋求幫助。
責任編輯:陳玟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