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松絮語:壞了一半的碗

作者:青松
孩子區分壞了的一半和完好的一半,在大人看來,這是幼稚的想法。不過,大人在不願意面對現實或尋求自我安慰的時候,也會用同樣的邏輯。(shutterstock)
font print 人氣: 120
【字號】    
   標籤: tags: , ,

傍晚,在花園偶遇朋友。她帶小女兒去超市購物回來,順手把東西放到花壇邊上,站著同我聊天。

孩子們湊到一起很開心,在花園裡跑來跑去,做各種遊戲。玩累了,就找大人要水喝。朋友沒有沒準備水,但剛剛在超市買了孩子愛喝的飲料,就讓女兒自己去拿。小傢伙聽了,高高興興去翻購物袋。

我們大人繼續聊天,但突然聽到「砰」的一聲。小姑娘可能用力過猛,從購物袋取飲料時碰到一個碗,碗摔到地上,碎裂了。這明明是闖禍了,但孩子很平靜地蹲下檢查碎碗。其中一半已經碎成幾塊,另外一半還相對完整。

大人看到這個樣子,都知道碗是徹底廢掉了。小姑娘卻絲毫沒有覺得惋惜,而是告訴媽媽「壞了一半」。言外之意,另一半完好,還能用,所以這次闖的禍沒那麼嚴重嘛。朋友聽了笑出聲,回說知道了,讓孩子別再碰碎碗片,繼續去玩遊戲。

等孩子跑開,朋友收拾碎片,開玩笑說剛從超市買個碗,還沒到家,想不到就這麼快 「碎碎平安」了。新東西沒來得及用就摔壞了,大人多少有點心疼。孩子不會顧慮那麼多,尤其那「壞了一半」的邏輯十分可愛。

孩子的話屬實,碗的確只壞了一半。在她眼裡,另一半碗依然完整,應還是有價值的。現實卻是,剩下的半個碗完全沒法用。很多東西都和碗一樣,壞了一半,就只能報廢了。所以,壞了一半和壞了全部,程度看似有差,其實是同樣的結局。

孩子區分壞了的一半和完好的一半,在大人看來,這是幼稚的想法。不過,大人在不願意面對現實或尋求自我安慰的時候,也會用同樣的邏輯,區分搞砸的部分和尚且安穩的部分,強調那剩餘的一半還完好,等等。今天孩子摔碗的鬧劇,倒是給大人提了醒。

我們一邊聊著,朋友撿起碗的碎片,連同那依然完整的一半,一起扔進垃圾桶……@

責任編輯:方遠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記得有一次我從電視上聽到一個非常有趣的故事。一位母親講,她在面臨分娩疼痛難忍時,突然想到肚中的嬰兒那麼小就要帶著離開母體的不安,還要突破眼前擠出母體的難關,這對一個小小的嬰兒來說,該是怎樣的困難和不安啊。
  • 幾乎人人都注重自己的智力,都願意想辦法提高智能。但心理學的一項最新研究指出,所謂的提高智商訓練其實是一種錯覺,似乎那種渴求提高智能的心理才有根本作用。該研究結果恰巧和成語「心想事成」有相似之處。
  • 客行新安道,喧呼聞點兵。 借問新安吏,縣小更無丁。 府帖昨夜下,次選中男行。
  • 《紅樓夢》後四十回的文字氣象,是一個沒有經歷過富貴和抄家劇變的讀書人寫出來的。最鮮明的例子就是賈母。高鶚筆下的賈母和曹公筆下的賈母,是對不上的。其本質上的心性、志趣不是同一個層次的,人格落差劇烈到有雲泥之別。
  • 病真的是想出來的嗎?研究發現,一些容易忽視的心理现象在不知不觉中影响着疾病的状态,甚至有的可能產生致命後果。安慰剂效应和反安慰剂效应就是很好的例證。醫務人員可以通過注意他們與病人交談的方式和他們描述程序的方式來抵消反安慰劑效應。
  • 劍仙張青奴功夫了得,他為何下人間鋤強扶弱劫富濟貧?清朝會稽人氏,具有豪俠氣的馮生(字少文)意外與他相識,看他們展開的鋤強扶弱、劫富濟貧的義行。
  • 過去不少人認為,獨生子女從小就曝露在大人的世界中,可能得到較多父母的注意力;反觀有手足的孩子,從小就必學會分享,對發展未來的社交生活是有幫助的。但真的是如此嗎?手足對孩子發展的影響真的有這麼重要嗎?
  • 地處廣西邊境,世代多出美女,但多有一種奇怪的病。有錢的人家的女子到了十五歲,就用千兩銀子引誘遠方的外地人來假結婚……。陳綺就這樣不知情地成了這不幸的「女婿」,他怎麼逃脫不幸的命運?
  • 感恩創造奇跡,昏睡四年的植物人成為鏡頭前耀眼的明星。從癱瘓到舞林高手,她是如何做到的?
  • 羅賓斯說,看神韻是「醍醐灌頂的體驗(enlightening)」。我想這太有意思了,我覺得大多數人不會認為看舞蹈表演會有「醍醐灌頂」的體驗,但我是一個佛教徒,我想,哇!有人說看神韻「醍醐灌頂」,我簡直無法等待了。這就是為什麼我來看了。」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