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救世古鑑】

元配寬容不倫婢女得到福報 正直知縣因一念不容下場悽慘

作者:懷忍忍
寬貸不寬貸之間差異萬千。(圖為清 李廷薰繪《仕女圖冊》之三。公有領域)
font print 人氣: 1742
【字號】    
   標籤: tags: , ,

這是清朝時發生在蘇州吳江的真實故事,兩個故事一福一禍,對應一善果一惡報。正負的業報深處,似乎可以找到一念之差導致千差萬別的後果。

元配寬大不妒得善報

清朝時,有一女子某氏嫁給了吳江的趙某,生下了兒子。而趙某又與家中一名婢女有私情,讓婢女懷了孕。某氏得知此事後,就將婢女藏在家中,對外宣說自己有了身孕。等婢女生下孩子後,就將那個孩子留下來,收為親生兒來撫養。某氏保密到家,當時外人幾乎無從知曉。

婢女生的這個孩子名叫平章,長大後中了舉人,並被選為嘉定教諭,某氏也因此得到了榮譽的封號。而此時,某氏自己生的兒子早已夭亡多年。如果當初某氏沒有善待婢女和她的孩子,這一家的香火可能就此斷絕了。寬容大度不妒忌的人得到了天道的善報。

一婦善待婢女和她的孩子得了福報。(圖為清馮箕繪《仕女四屏圖》之三《浴罷依鬢》局部。公有領域)

輕信他人執著成見後果可畏

浙中曾有一位姓皇甫的官員,是乾隆年間的進士出身,曾擔任某縣知縣。後來離任到蘇州吳江主持當地的笠澤書院。皇甫先生是位正直的長者,教學有方,深受地方人士的尊崇敬愛。但他晚年境遇困頓,唯一的兒子英年早逝,夫妻二人寄居吳江,最終也相繼凋零。然而這樣的人生結局能無因由嗎?!

皇甫年輕時在郊外散步,偶然邂逅一位美麗女子,後來這位女子成了他的妻子。他參加會試後的放榜日,隨眾人去看榜,無法看清遠隔人群的榜單,恰好撿到一副眼鏡,戴上後一抬頭便清清楚楚看到自己名列前茅。而他的獨子初次參加鄉試便榜上有名,且受舉薦,名登薦賢書簿之上。

然而這樣的快意人生,在他上任知縣後因為一件事情戛然而止。他心想,雖然後悔也不能追回當時的錯誤!所以就把事情經過講出來,但願能讓後人引以為戒。

在他任知縣時,一名有才無行的門生,鄉試中榜後,嫌棄自己已經下聘的妻子(未婚妻)貧困,於是捏造妻子有外遇的罪名,想要解除婚約。當時那名門生的妻子因為罹病而肚子鼓脹鼓脹的,該門生便藉此誣告她不倫懷孕,到皇甫先生那裡控告,要求縣衙裁判解除他倆的婚約。

當時皇甫先生輕信了該門生的說辭,先入為主的成見在他心中發酵。他令衙役將女子帶到衙門公堂審問,卻不容她辯解。那女子性格剛烈,當場從袖中取出一把刀,剖腹自證清白,因搶救不及而死去。此事往上呈報後,誣告的門生受到了應有的罪罰,而皇甫先生也因此丟官,心中總感到惴惴難安。

不久之後,他中鄉試的兒子在白日裡目睹該女子的冤魂後暴斃。皇甫夫婦老年無依,也不敢落葉歸根,遂寄居他鄉,生活困餒,終至飄零身逝。當官的人輕信人言又固執成見,導致這般嚴重的果報,誠然可畏!聽到他的人生故事的人無不鼻酸!

後話

兩個故事一福一禍,對應一善果一惡報。天道之報讓我們知道,即使是默默忍辱行善,上天能不一清二楚嗎?而且還會巧妙安排給予相應的善報;而像縣官皇甫那樣的誤信誣告、陷入誤斷,而導致對方毀身自證而喪命,他本人雖無心作惡,卻也不能免於報應,業果能說不慘烈嗎!

兩個故事都是發生在蘇州吳江的警世故事,都是梁章鉅(1775—1849年,字閎中,嘉慶七年進士,清朝名臣,楹聯專家)部下陳海霞(陳標),告訴梁章鉅的三子梁恭辰的。陳海霞是蘇州吳江人士,歷司桂林撫署刑名,在梁章鉅的手下任事最久,與梁恭辰是忘年交。

原作者梁恭辰(字敬叔,1814—1887年),少習儒家經典,準備科舉,隨侍父親奉職,遊學二十年,足跡幾乎遍天下。他在道光丁酉年中舉,在浙江任官數十年,官至溫州知府,政聲卓著。他一生信仰因果業報,有關世道人心的事例,莫不博採旁搜,作成勸戒之《勸戒錄》(一名《北東園筆錄》),言信而存證,裨益人心向善,留名後世。

他的第一本《勸戒近錄》初刻於道光癸卯年(1843年),那是在他中舉後的第六年,之後直到光緒甲申(1884年) 歷時四十二年他收錄著作不斷。梁恭辰隨手將其聞見之事,及認識之人的見聞,隨寫隨刻,相繼刊出《勸戒錄》凡九編,每編六卷,共五十四卷。他於光緒丁亥年(1887年)去世,他的朋友又根據其遺稿整理出《勸戒十錄》,並出資刊刻。《勸戒錄》(《北東園筆錄》)凡十編,證驗亙古不移的因果報應之天道,嘉益後世之世道人心。@*

責任編輯:李梅

--看更多【救世古鑑】系列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更多證據顯現,靈魂真的存在,擁有多世記憶!前世殘酷折磨囚犯,泰國醫院院長怎樣才能還清罪業?《未解之謎》
  • 害了人命,自然是要償還的,自古都是如此,即便陽間法律無法審判,上天也絕不饒過,無論時間長短。有的是當世遭索命,有的是隔世被索命,以下三個發生在清朝的神異故事就在告訴世人:無論何時害了人命都難逃報應的。
  • 古今中外,在劇火的大災難發生時,誰能讓「神出手」得到奇跡福祐呢? 本文這些真人實事給了我們參考的好指引! 而且我們可以看到,善有善報,可能是事後報,也可能是立即就報!報應不爽呀!
  • 清朝撰寫《勸戒錄》的梁恭辰的父親曾擔任江蘇布政使,與蘇州江鐵君是以詩文相交的朋友。江鐵君曾出家為僧,後又還俗,回歸儒學,不過他應該還是相信因果報應的。他曾講了這樣幾件離奇之事。
  • 常人中有「好人沒好報」這樣的說法,意思是有些人做了善事,卻沒有得到相應的善報,甚至還遭遇不好之事,因此感覺老天不公,甚至抱怨老天。殊不知天理衡量著一切,禍福早已註定,好人遇到的壞事,恰恰是老天在幫你消減之前的罪業,以讓你在消減完罪業後,來世得福報。清朝梁恭辰編撰的《勸戒錄》中記述了兩個耐人尋味的故事。
  • 清朝安徽商人汪某,在浙江一帶從事鹽業生意。他性格素來豪爽,雖每日與錢打交道,卻並無利慾之心。
  • 善有善報,自古不虛。據清朝梁恭辰的《勸戒錄》記載,浙江仁和縣(今杭州市)有一位汪先生,世代經營鹽業,家道殷實。
  • 人們常說善惡有報是天理,那麼如果心有所求的善舉,善報又如何呢?若僅是心生妒嫉的一念也會遭惡報嗎?這兩個故事耐人尋味。
  • 人間善惡報應的事,有的人信,有的人不信,因為直接的報應較少讓人親見。但是昭昭天理,總有時會向世人直些顯相,讓人不得不信,這也是上天挽救迷中人的一種方法吧!
  • 在中國古代,與律師相對應的叫「訟師」,其主要做的就是幫人代寫訴狀、謀劃訴訟等。除了訟師,古代還有一些文筆好,只替人家寫訴狀的人。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