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建議:冬至「養陽」宜早睡晚起

人氣 652

【大紀元2024年12月19日訊】(大紀元記者徐曼沅洛杉磯報導)早睡早起雖是生活的好習慣,但「冬至」晝短夜長,洛杉磯中醫師陳宗仁建議民眾應補腎養陽、培養正氣,「早睡晚起」順應自然規律。

即將在21日(週六)來臨的「冬至」是二十四節氣之一,也是北半球白天最短、夜晚最長的一天。中醫傳統觀點認為,冬至是一年中陽氣最弱的時候,因此養生重點在於「藏」,也就是要保護陽氣,讓身體機能進入「休養」狀態,儘量不要熬夜,冬天可比平時多睡一些,讓身體得到充分的休息。

陳宗仁表示,二十四節氣不僅是天氣自然變化規律,同時也與人體健康息息相關。《黃帝內經》曰:「冬三月,此謂閉藏,水冰地坼,無擾乎陽。」就是指冬天要重視保暖,減少過度活動,補氣養神,以增強正氣來預防「外邪」入侵。所謂的外邪也可以理解為現代人們所認識的各種「病毒」,中醫認為身體能若順應節氣調養,便能增強免疫力,以待春季生機勃發。

在中國傳統習俗中,冬至又稱「冬節」「亞歲」,是祭天祈福、團圓相聚的日子,並有「冬至大如年」的說法。相傳東漢醫聖張仲景為替百姓治寒疾凍瘡,用麵皮包裹羊肉、草藥,製成「祛寒嬌耳湯」,耳朵狀的「嬌耳」也就是後來的「餃子」,大陸北方人冬至吃餃子的習俗也流傳至今。

陳宗仁提醒,洛杉磯晝夜溫差大,很多人白日仍習慣穿短袖、喝冰飲,損傷陽氣而不自知,不只是老年人,青壯年也得注意「冬至養生」。近年來中風患者越來越年輕化,且年輕型中風發生率逐年升高,這與現代人的飲食習慣、生活形態不無關係。冬至不僅是吃湯圓、團聚的節日,更是提醒人們在寒冬中得養護身體,健康迎接來年新氣象。

中醫冬季注重「溫陽養腎」,除了食補調理,陳宗仁也建議民眾,閒暇時可自我推揉足三里、湧泉和關元穴,刺激這幾個穴位有助於溫腎壯陽、補益氣血。

古人說「寒從足下生」,所以冬季要注意腳部保暖,外出時宜護住頭部、肩頸、腰背、膝部,尤其是大椎、風門、命門等穴位需避免寒邪入侵;同時保持室內溫暖乾燥,避免受寒。

冬至過後,陽氣漸長,寒冬中孕育著春天的生機,因此古人認為冬至是「天地陰陽交替、生命迴轉」的重要節點。陳宗仁建議民眾冬季時選擇一些溫和的方式健身,如以太極拳、散步等方式促進血液循環,增強抵抗力;冬至時避免做劇烈運動、禁房事,頤養精血之氣,保持心情愉悅,避免生氣和憂慮。

陳宗仁還提醒,冬至不宜「大補」,應「溫補」陽氣,可多吃溫熱性的食物,如羊肉、牛肉、雞肉、薑、蔥、蒜等溫補脾腎,但要注意個人體質,不要過於燥熱。也可多吃一些「滋陰潤燥」的食物,如梨、銀耳、百合、蓮子等,緩解乾燥引起的咳嗽、咽喉不適等症狀。

冬天雖然適合進補,但也要注意適量,避免過於滋膩、傷脾胃,引起消化不良。每個人體質不同,養生方法也不同,需了解自己的體質,才能找到最適合自己的養生方法。除了飲食和運動,保持良好的生活習慣,如戒菸限酒、保持室內空氣流通等,都對健康有很大的幫助。◇

責任編輯:嘉蓮

相關新聞
中醫師談站樁:練就功夫 什麼運動都能做
中醫師:人生兩大關口 如何保健推遲衰老
中醫師:立冬進補 3類情況需當心
中醫師:注意日常飲食 遠離高血壓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