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人抗爭精神不熄 《寧化飛灰》北美首映

人氣 736

【大紀元2024年12月16日訊】(大紀元記者徐曼沅洛杉磯報導)紀錄片《寧化飛灰》(Rather be ashes than dust)12月14日(週六)於洛杉磯惠提爾星光戲院(Starlight Whittier Village Cinemas)舉行北美首映,製片人湯美如(Nancy Tong)參加映後座談。觀眾在觀影過程中頻頻拭淚,甚至有人輕聲應和《願榮光歸香港》,電影結束時,全場掌聲雷動。

2024年12月14日,《寧化飛灰》製片人湯美如參與映後座談。(徐曼沅/大紀元)

洛杉磯香港論壇(HKFLA)發言人林先生(Charles Lam)介紹,《寧化飛灰》是導演劉健倫(Alan Lau)以獨立記者身分記錄2019年「反送中運動」期間幾千小時真實畫面的結晶。拍攝過程中,劉健倫也成為香港暴警無差別的攻擊對象,他並因此患上創傷後遺症(PTSD)。該片以導演個人的視角,帶領觀眾近距離了解香港反送中運動。

2024年12月14日,洛杉磯香港論壇發言人林先生介紹《寧化飛灰》。(徐曼沅/大紀元)

湯美如分享自己初次觀看劉健倫拍攝的影片素材時太專注,因而忘了關水龍頭,導致廚房「泡湯」的經歷。她與劉健倫討論,用最真實的方式呈現素材,保留原始影像的晃動、不穩和音頻缺陷,讓觀眾直接感受現場感和緊迫感——這也使得《寧化飛灰》帶給觀眾最真實的殘酷與現實反思。

該片片名源於杰克·倫敦(Jack London)的詩句:「寧化飛灰,不作浮塵。寧投熊熊烈火,光盡而滅;不伴寂寂朽木,默然同腐。」英國末代港督彭定康,在他最後的一份施政報告中,也曾引用這段詩句。

林先生認為飛灰和浮塵的分別,在於飛灰曾經燃燒過,光芒過後,灰燼散落各處,但這並不代表燃燒的終結,只要心中團火不滅,待風起時亦可燎原;香港的公民運動雖因中共所謂的港區《國安法》而結束,但港人的勇氣不滅。

《寧化飛灰》反映香港人守衛家園的心情,抗暴的青年在對峙結束後還默默清理街道,因為他們想要還香港本來面貌。儘管紀錄片充斥催淚彈橫飛、警察暴力驅散和無數衝撞的畫面,但還是有溫馨、幽默的時刻,例如商家販售「催淚彈」口味的冰淇淋,理工大學的廚師堅持留守校園、為青年做飯。

資深媒體人程翔表示,雖然也看過831太子站地鐵事件的許多電視片段,但《寧化飛灰》的記錄更詳細,也更讓他心情沉重。他說:「香港已經給《國安法》勒死了。」談到香港721元朗站「非白衣人」暴動案七名被告近日全部罪成,他表示如今香港部分法官只知「依法」裁決,卻完全忽視事件前「白衣人」施暴的背景和真相。

2024年12月14日,資深媒體人程翔(右)與製片人湯美如參與《寧化飛灰》映後座談。(徐曼沅/大紀元)

二戰後紐倫堡審判中,納粹法官被控「司法謀殺」罪,因為他們忠實執行納粹法律,卻毀掉了原本美好的德國。程翔認為,元朗案法官據《國安法》判刑,忽略當時的緊張氛圍和大量報警求助未果的事實,顯然香港現今的司法環境猶如納粹時期的德國。

程翔相信,參與、見證香港反送中運動的港人們,會繼續努力將這些「香港故事」告訴全世界,正如紀錄片《寧化飛灰》已參與韓國釡山國際電影節、新西蘭的Doc Edge紀錄片電影節,並在加拿大、英國等地巡迴放映。香港的公民運動並未落幕,只是換了不同的方式講述。◇#

責任編輯:方平

相關新聞
《寧化飛灰》加拿大首映 多倫多放映兩場
專訪《寧化飛灰》導演劉健倫:歷史不容遺忘
反送中紀錄片《寧化飛灰》本週日溫哥華上映
《寧化飛灰》溫哥華首演 勿忘反送中歷史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