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紀元2024年11月22日訊】一九八四年上映的電影《印度之行》是導演大衛•里恩的收官之作,巧合的是它幾乎也是原著作者E•M•福斯特最後一部富有影響力的長篇小說。兩位藝術家在經歷過波瀾起伏的大半生歷練後不約而同地晚期作品究竟想探討些什麼?
矛盾的產生
女主角英國小姐阿黛拉初到印度,不同於大多數殖民地英國同胞對印度的偏見,輕蔑與排斥,她清新敏感,滿懷對印度文化,歷史,宗教的熱情與好奇。男主角印度醫生阿齊茲儘管對宗主國英國人小有抱怨,但生性溫和熱情,樂於結交英國人,也對英國文化頗多嚮往。在阿齊茲安排的一次馬拉巴山洞之旅中,阿黛拉在幽暗恐懼的環境與不安的心態中產生了不實的感覺,認為阿齊茲對她有不軌之舉。訴告在審理過程中激起了英印兩大族裔的空前對立,大多數英國統治者在本有的固執偏見中滑行得的更遠,而底層的印度人也為長期的壓抑尋得宣洩的出口。阿齊茲本人隨著案件的進展,從惶恐不安到怒不可遏,由一個原先的「溫和派」決然走向極端。
漩渦中的清醒
摩爾太太是和阿黛拉一起開啟這趟印度之行的年長女士。月光下的清真寺裡,她在與阿齊茲醫生的初次見面中,展現出的尊重與真誠深深打動了阿齊茲。摩爾太太已入人生暮年,對生命的未知和超於現世的敬畏與探索隱現於她的印度之旅。她沒有被兩大族裔巨大的風波所帶動,巨大的壓力下並未違拗內心的良知,成為對幾乎所有英國人產生巨大敵意的阿齊茲內心的唯一清流。
英國學校校長菲爾丁長居於印度,卻保持著獨立清醒的理智與判斷,他是同胞中的異類,與當地人保持著正常的交往。內心的率直與公正讓他在爭端中取中守正,阿齊茲落難時他不顧同胞反對,施以援手,而在撤訴後的印度怒潮中,又離開走向極端的阿齊茲,收留了遭受巨大攻擊的阿黛拉。公義,憐慈與冷靜成就了這位英國紳士的人間清醒。
超然的可能性
戈博里教授是影片中最為神祕的人物。身為學校的印度教教授,他遵循傳統,領悟命運,因果,輪迴之奧義。在陡然出現的矛盾與變故中始終超然世外,舉重若輕。影片中也多次暗示戈博里頗具靈通,對馬拉巴山洞之旅的厄運早有預感,對摩爾太太的命運之輪洞若觀火。踐行自己份內之事,又能態度超脫,不在戲中。不論福斯特還是里恩似乎都想通過戈博里這個人物探討生命的更高存在形式與人類面臨的永恆話題。
和解之路
不同的國家,民族,宗教,階層,性別,理念……之間存在多重複雜的矛盾和衝突,有時甚至會上升為激烈對撞,但影片中更多探討的依然是和解之道。
阿黛拉清醒後能夠真實的面對自己,充滿道德勇氣的撤訴看似將裂痕和怒火推向高潮,但也正是和解之路的開端。在通往和解的漫長道路上,融匯了摩爾太太的善良,菲爾丁的良知和堅韌,戈博里教授的睿智寬和,阿齊茲最終解開了心結,讓心底的寬容主宰自己,在被自己的「敵人」解救多年之後(意指阿黛拉的撤訴),完成了真正的和解。
看似關山重重,幾多割裂紛爭,終究無法阻擋人心在善解中昇華。
責任編輯:朱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