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紀元2024年10月25日訊】隨著2024年美國總統大選進入倒計時,一份民調顯示,有近半數的台灣人關注此次選舉,且有高達67%的受訪者支持美國對台提供軍事援助,美國兩黨候選人對台海安全局勢和經貿政策的態度吸引了台灣各界的廣泛關注。
近半數台灣人關注美國選舉
台灣民意基金會在10月22日發布的一份最新民調顯示,在年滿20歲的受訪者中,有43.9%的人表示關心,其中更有6.5%「非常關心」關心美國選舉結果,回答「不關心」的人則占49.7%。進一步分析顯示,年紀越輕、受教育程度越高者,對美國大選的關心程度越高。
這項民調同時詢問了台灣民眾對於美國總統拜登於9月29日批准對台灣提供5.67億美元軍援的看法,結果67%的人「樂見美國對台軍事援助」,回答「不樂見」者則有19%。
若以政黨傾向細分,民進黨支持者有90%「樂見美國軍援」,國民黨支持者則是49%樂見、37%回答「不樂見」。
台灣民眾關注川普與賀錦麗涉台論述差異
在近期的總統選戰中,美國兩黨候選人對台海問題的表態,成為台灣輿論關注焦點。
共和黨總統候選人、前總統川普(特朗普)表示,他願意以關稅懲罰替代軍事行動。據《華爾街日報》報導,他在上週五(10月18日)說,如果中國「進入」台灣,將對中國徵收150%~200%額外關稅。
相較之下,民主黨總統候選人、現任副總統賀錦麗在10月7日接受哥倫比亞廣播公司(CBS新聞)專訪時則表示,美國在中國問題上「不應尋求衝突」。她說,美國必須確保維持「一中政策」,包括支持台灣有能力自我防衛、確保台海自由,但她並未回答美國是否會動用武力支持台灣。
台灣學者解析兩黨候選人對台政策路線
在台北的政治大學台灣安全研究中心副主任胡瑞舟表示,台灣在美中角力扮演著最關鍵且最具危險性的角色,儘管川普和賀錦麗都支持利用台灣遏制中國崛起,但他們的方式有所不同。川普的做法更偏向「商談交易」,通過經濟手段獲取美國的利益,而賀錦麗則會更注重與盟友合作以強化遏制中國的策略。
胡瑞舟認為,若賀錦麗當選,她會延續拜登外交路線,但恐怕不會像拜登一樣,承諾「出兵保台」;在他看來,相比本月的圍台軍演,共軍在9月25日試射洲際彈道導彈,更已敲響美國對於爆發核戰爭的警鐘。
胡瑞舟告訴美國之音:「川普在美中台關係裡面,遏制中國跟賀錦麗是一致的,但是他在經貿方面,還有透過談判交易來獲得美國的利益;民主黨有更細緻的一個運作,拉幫結派、透過很多的跟盟友之間合作關係來強化他遏制中國崛起的這個目的,川普的話比較不重視盟國的關係。」
但胡瑞舟也表示,美國現階段仍深陷俄烏戰爭和中東戰場,因此不論誰當選總統,都會希望亞洲能「平靜」,尤其在台海和南海。
在亞洲政經與和平交流協會10月17日舉辦的「美國大選與兩岸關係」座談會中,政治大學東亞研究所教授薛健吾分析,民主黨黨綱納入《台灣關係法》《三個聯合公報》和《六項保證》,共和黨黨綱卻未提台灣,預料將以談判方式處理兩岸問題,這對台灣更具挑戰。
台灣民眾對兩黨候選人的態度
位於台北的金融業人士郭書廷則在接受美國之音訪問時直言,他希望商人出身的川普當選,因為這位「談判專家」善於開價且條件明確,台灣可以「付費」買安全。
郭書廷說:「誰可以提供給我們的軍購是可以更明確的、更快速的,讓台灣可以選擇要買什麼東西、然後要做什麼樣的訓練?對台灣的幫助是最大,對台海的目前的穩定性是比較足夠的。美國兩個領導人誰在遵守約定或制定原則上面是比較能夠互相有所談判的,我覺得是比較重要。」
郭書廷認為,川普同時也利用課徵關稅做為經貿籌碼嚇阻中國,他形容川普把美國當成企業經營,要競爭成為第一名,在開價賣東西給中國的同時,也會抑制中國超越美國。相比之下,賀錦麗像是「承諾賣服務卻一直不開價的人」,此外,他擔心賀錦麗在應對美國國內問題上表現不足,恐會導致美國衰退,從而無法兼顧台海問題。
但位於台北的台灣大學學生王同學則認為,若賀錦麗當選,且延續拜登路線,會讓他對台海局勢較有安全感。王同學說:「如果中國打過來的話,(拜登承諾)他們會派兵協防,川普的話則是說如果中國打過來的話,會加增關稅200%,拜登力度比較大一點,所以我認為這樣比較安全。」
台灣民眾關切美選經貿論戰
除了安全議題,兩黨候選人的經貿政策也受到台灣民眾的高度關注。川普提出對多數進口產品徵收10%~20%的關稅,計劃對中國徵收60%以上的關稅,推動美中「脫鉤」。相反,賀錦麗則主張「去風險化」,不完全與中國脫鉤。
政治大學東亞研究所教授薛健吾表示,共和黨在外交上是「美國第一」,和民主黨「全球主義」不同,但兩黨對中國存在共識,將採取更嚴格的貿易政策和科技封鎖。
位於台北的金融業工作者許先生認為,若賀錦麗當選,可望延續拜登溫和的經貿路線,對台灣經濟較有利;反之,川普主張「美國優先」會緊縮貿易壁壘,鼓勵芯片製造、高科技產業回流美國或在美國設廠,對台灣並非好事。
政大學者胡瑞舟則指出,美國無論誰當選新任總統,都會希望掌握台積電,尤其尖端芯片製造。例如,川普就曾抱怨「台灣奪走了美國的芯片業務」,因此台灣須儘早做出中長期規劃,靈活因應國際局勢變化和國防戰略部署。
台灣產業界的期待
位於台北的互貴興業醫材執行長郭加泳認為,美國跟台灣是科技產業跟供應鏈契合的合作關係,因此美國總統選舉結果對產業面的影響不大。
郭加泳表示,處在兩強夾縫的台灣,在半導體領域掌握定價權,和美國的「友岸外包」同盟關係也更緊密,川普即便對全球提高徵稅,對台灣課稅概率仍低,因為美國離不開台灣供應鏈。
郭加泳直言中美存有競爭關係,經貿「脫鉤」促使美國品牌或通路避開「中國製造」,讓台灣受惠於「轉單效應」。
郭加泳告訴美國之音:「美國過去可能會用中國大陸供應鏈,現在因為脫鉤的問題,台灣供應鏈完整,台灣是最適合的。做設計代工也會碰到中國大陸的公司也希望把他們的產品變成是台灣製造,然後供美國。『台灣製造』對台灣是一個機會。」
郭加泳認為,不管誰當選總統都不易改變美國以國家利益定調的政策,如同過去美國會用國家力量扶植合作對象,包含日本、韓國、台灣和中國的經濟高速成長,都得利於美國國家政策引導。
轉自「美國之音」
責任編輯:林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