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紀元2024年10月22日訊】(大紀元記者余平德國報導)中國經濟疲軟給歐洲企業帶來重大問題,首當其衝的就是德國。隨著中國經濟持續疲軟,內需下滑,生產過剩,一些生產商開始轉向國際市場。這一輪輸出被稱為「第二次中國衝擊」。經濟學家認為,這一次歐洲是重災區,尤其德國是輸家,因為這一次受到重創的是德國的核心工業。
中國產電動車湧入 德國汽車巨頭斷尾求生
目前中國製造的電動車、電池、太陽能組件、半導體等產品以低廉的價格大量湧入全球市場,這種出口攻勢對歐洲的打擊非常嚴重,尤其是德國。
汽車工業是德國最重要的工業支柱,今年上半年,汽車行業的銷售額下降4.7%。8月份,工業部門的訂單比上個月再次減少了5.8%。10月初,經濟部長哈貝克(Robert Habeck)宣布,今年經濟可能出現0.2%的負增長,直到2025年,德國經濟才可能出現轉機。
西方國家的經濟學家認為,中國所採取的策略都是一個模式:在中國,很多產業一直仰賴國家補貼。換言之,它們無論如何都能拿到國家優惠貸款,因此不必為追求利潤而努力,於是這些產業在國內大力發展。現在國內市場過度飽和,供需嚴重失衡,因此這些行業就把目標投向國際市場,並透過傾銷來削弱當地競爭。
德國太陽能產業已經有過前車之鑑了,現在汽車工業正經歷同樣的問題。大眾、寶馬、戴姆勒-奔馳等著名汽車製造商紛紛下調今年的利潤預測,整個行業面臨大規模裁員、關閉工廠的艱難處境。同時,中國產電動車則以其低廉的價格瘋狂攻占德國市場。由於中國政府對電動車的補貼政策,中國產電動車的成本效益通常比德國車高出1到2萬歐元,而且已經有中國電動車商挺入德國,直接在德國建廠、生產。
令德國經濟學家擔憂的是,汽車工業只是一個方面,機械製造、化工、機器人等產品都可能是下一個「犧牲品」,而這些都是德國引以為傲的核心產業。
「第二次中國衝擊」直擊德國核心工業
德國智囊團「經濟五賢人」成員之一、經濟學家特魯格(Achim Truge)表示,當前中國經濟給德國帶來的壓力非常明顯,「在2000年代初期的第一次中國衝擊中,德國是受益者;如今這第二次中國衝擊則猛擊德國經濟。」
德國經濟學家認為,20多年前發生第一次「中國衝擊」時,美國是最大受害者。2000年,隨著中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WTO,紡織產品大量流入美國市場,搞垮了很多美國同行,數百萬人失業。從此,美國人吸取了教訓,對中國嚴加防範,壁壘森嚴,目前的策略是用大幅提高關稅的辦法把中國產品擋在國門外。這一做法的後果之一就是加大了歐洲市場的壓力。
而且目前的「第二次中國衝擊」的行業主要是汽車、機械、化工產品以及部分高端行業,例如機器人、無人機等,而這些正是德國的主場,因此專家認為,這第二輪中國衝擊直擊德國核心工業。
如何應對?歐盟存在分歧
面對「第二次中國衝擊」,歐盟以及德國都看到了嚴重性,也在考慮對策。例如,應對中國電動車的傾銷,歐盟決定徵收懲罰性關稅。但是在這個問題上,歐盟內部也存在不同意見,例如德國在10月的投票中就投下了反對票。
德國方面的顧慮是,中方將採取報復手段,到頭來,這種措施不能達到公平競爭的目的,而受到懲罰的很可能是自己的拳頭產品。
「經濟五賢人」之一的經濟學家特魯格表示,目前德國經濟結構有問題,一些企業遷往國外,因為國外的電價更合算。這給現政府提出了一個新的問題。他對《經濟週刊》表示,「政府需要制定一個計劃,(要明確)哪些企業不能離開,必須留在這裡(德國),並為其發展開創條件——(因為)時代在變。」
責任編輯:王亦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