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惡有報】

颶風驟起翻惡浪 大難不死去到另外空間神仙地

作者:懷忍忍
颶風驟起翻惡浪,他為何能大難不死去到另外空間神仙地見到神仙?(Shutterstock)
font print 人氣: 1211
【字號】    
   標籤: tags: , ,

行大善之人受神的嘉許,冥冥中也得到神的庇護!真的是樣嗎?我們來看下面這個實例。

豫章省城(南昌府)外的黃牛洲有一位江姓的商人,他數十年往返於閩、廣兩地做生意。他為人仁慈,從不欺騙老少,而且經常做好事。例如,他看到有人捕捉鳥雀,一定會買下來將它們放生。他常說:「鳥兒在樹間歡快地鳴叫,我們聽了心情愉悅。如今人們把它們關在籠子裡,只為聽它們悲傷的哀鳴,這又有什麼樂趣可言呢?」

有一年初秋,江姓商人從閩地前往粵地,經過大磯島時,突然颶風大作,船隻陷入昏天暗地中,只見有一道長虹掛在天空,海水震動得很厲害。船夫順風駛船入了大海,迷失了方向。最後,船桅折斷,船體破裂,船上約有百人全數溺水,江姓商人也落入波濤之中。

當時他心想生還已無望了,忽然感覺到身邊飄來一塊木頭,於是他抱住木頭,隨浪浮沉,感覺在海上漂流了一天一夜。筋疲力盡之際,颶風卻越來越狂亂。不久他感覺水變淺了,原來他隨著波浪沖到了岸邊,但身體無力站立,海浪夾沙不停地擊打著他的身體。

不久後,潮水突然退去,風暴停了,天也放晴,留下匍匐在沙灘上的他,風的餘威還呼呼響著。他身上的衣服半乾溼,由於是初秋時節,也不覺得寒冷。

江驚慌的心情沉靜了下來,抬眼一望,只見北邊全是陡峭的岩石連成一片。他匐伏著爬上去,依靠藤蔓牽引向上攀登,終於爬到了山頂。從山頂往下望去,三面都是汪洋,水天相接,唯有島的西邊長滿了草,隱約看到岩石叢草中微微露出一條小徑。

山中有小徑。(Shutterstock)

他心想:「我江某既然未葬身狂濤之海,難道還怕被山中虎狼吃掉嗎?站在這裡望海也無濟於事,肚子還餓著呢。」於是,他順著石砌的小路走下來,進入雜樹叢生的草地中,看到地上掉滿了殷紅的棗子,就撿起來吃,也不覺得餓了。

他沿著小徑走了兩三里,海濤聲漸漸變小了,雞犬的聲音隱約可聞,還看到叢林中露出的屋角。他心中大喜,急忙往前奔。一個小村落赫然出現在他眼前,村子裡雖然炊煙稀少,但家家戶戶都有守望的人。村外有一位長鬚飄飄的老翁拄著拐杖走來,穿著打扮與中國的道人無異。

江上前向他打招呼,說明自己搭乘的船隻遇颶風損毀沉沒了,他孑然一人被浪沖上這小島,希望能得到收留。老翁問他:「聽你的口音,似乎是江西人?」江答道:「我是南昌郡的人。」老翁說:「那我們是同鄉啊!」便引他進村,村中老少見到老翁,都拱手行禮。江猜測這位老翁應是隱居的賢士。

進入老翁的家後,江發現堂屋華麗堂皇。江向老翁跪拜,老翁將他扶起,說:「我們是同鄉里的人,何必如此拘禮?既然到了這裡,就暫時住下吧。」隨後指著一間房間讓他住下,屋子裡有備用的衣物用品。

江在村中住了半個月,每天所吃的蔬菜飯菜都十分精緻淨潔,且從不見葷酒。來往的僕人說話都是江西口音。江因此詢問這裡離江西有多遠,眾人都含糊其辭。一天,老翁召喚江,對他說:「你會計算,能不能幫我做些記帳的工作?」江答應了,每天只是記錄幾百人所需的米菜。每天早上,有人將買來的物品送到江處,江就記錄在帳冊上,如此過了一年多。

江為人誠懇,老翁非常喜歡他,便問他:「你是否還惦念故鄉?」江聽後不禁淚下,說道:「承蒙您收留照顧,我非常感激;但家中有老母親,盼望兒子回家,恐怕她會因為我的失蹤而傷心斷腸。」老翁說:「這裡也不錯,但若你想回去,也不是難事。」江聽了老翁的話,跪地請求回家,老翁答應他稍後安排。

第二天早上,江抱著帳簿登堂,將所有記錄交給老翁。老翁便拄著拐杖帶江來到海邊,此時四周連一艘船影也沒有。

老翁將拐杖扔入海中,拐杖立刻化為一艘大船。老翁帶江登上船,讓他閉上眼睛不要睜開,只聽到風聲浪聲。過了一會兒,風浪漸遠,耳邊隱約傳來鄉音和市井的喧鬧聲。老翁說:「到了。」江睜開眼,驚喜地看到「滕王閣」建築出現在眼前。

老翁進入閣內,江跟隨他進去,看到神案上擺滿了供品,老翁取下一顆柑橘,撥開來將果肉給江吃。江吃下後,老翁又將柑橘皮合上,放回神案上。江隨老翁來到廚房,見廚房內擺放不少砧板刀具。老翁遞給江一封信,說:「如果有人問起,將這封信交給他們。」江將信放入袖中後,卻見老翁跳入灶中消失不見。

江驚呼:「老翁跳進火裡了!」廚房裡的廚師拉住他說:「這是天師潔齋的地方,閒人不可進入。」江說:「剛才我與老翁一同來的,結果他跳進灶裡了。」

江拿出信件打開給對方,發現裡面是天師祈雨的上表奏文。上面有兩個錯字,被圈了出來,又說明供桌上的柑橘有一枚已經空了。

這時江詢問了老翁的詳情,江這才明白,那位老翁就是許旌陽許真君——本名許遜。從此,江更加修善積德,母子二人都長壽安康。

附記:真君許旌陽

許旌陽活到一百三十多歲,得道後成了許真君統領仙籍。許旌陽的故宅地上經後人立祠,即今西山萬壽宮的前身,成了淨明道派之祖庭。(公有領域)

許遜(239年—374年),字敬之,是晉代著名道士,道教的四大天師之一,人稱許真君。他曾在晉朝擔任四川旌陽令,在任上勤儉廉潔,以德化民把旌陽縣治理得很好,吸引了許多人慕德而來,「民慕其德惠,來依附者甚眾,遂至戶口增衍」,人們尊稱他為「許旌陽」。當時在任上他就有「點石成金」的法術,每次收稅不足,他就把石子變成銅錢。元康元年(291年)爆發八王之亂,許遜棄官,在豫章地區傳播孝道。許遜東歸後,時值彭蠡湖(今鄱陽湖)水災連年,他率郡民疏治,足跡踏遍湖區各地。他不僅為豫章治水,還到湖廣、福建等地消除水患,贏得人民的廣泛尊崇。

許旌陽不主張修煉就一定要進山出家,他認為:上士修煉不一定非要捨棄榮華入曠野;只要修煉心性,心明氣達,道德不虧,積功累德,就可成仙。他曾著《八寶垂訓文》,教人「忠、孝、廉、謹、寬、裕、容、忍」。他主張「修忠孝淨明之道,以改造人心,使不忠不孝之人,去妄存真,則四海歸太平,君安民阜,成天下之功」。許旌陽福益世人,最後於136歲時,圓滿白日飛升而去,一家人雞犬升天!

許旌陽飛升後,鄉人與其族孫許簡,就地立祠供奉,許旌陽被稱為「許真君」,供奉他的道觀殿宇稱為真君殿。到宋徽宗政和二年(西元1112年),賜其尊號「神功妙濟真君」。

資料來源:《小豆棚》《神仙傳》《逍遙山萬壽宮志》@*#

責任編輯:李梅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清朝江蘇溧陽縣縣衙中,有一名掌管刑事訴訟的書吏,姓焦。他為人正直,常常為眾人排憂解難,因此為鄉人所尊敬。他鄰居家的兒子,年齡不到十八歲,但卻好勇鬥狠,焦某少不得為他調解事端,是故鄰家子對他十分感激。
  • 更多證據顯現,靈魂真的存在,擁有多世記憶!前世殘酷折磨囚犯,泰國醫院院長怎樣才能還清罪業?《未解之謎》
  • 害了人命,自然是要償還的,自古都是如此,即便陽間法律無法審判,上天也絕不饒過,無論時間長短。有的是當世遭索命,有的是隔世被索命,以下三個發生在清朝的神異故事就在告訴世人:無論何時害了人命都難逃報應的。
  • 古今中外,在劇火的大災難發生時,誰能讓「神出手」得到奇跡福祐呢? 本文這些真人實事給了我們參考的好指引! 而且我們可以看到,善有善報,可能是事後報,也可能是立即就報!報應不爽呀!
  • 清朝撰寫《勸戒錄》的梁恭辰的父親曾擔任江蘇布政使,與蘇州江鐵君是以詩文相交的朋友。江鐵君曾出家為僧,後又還俗,回歸儒學,不過他應該還是相信因果報應的。他曾講了這樣幾件離奇之事。
  • 常人中有「好人沒好報」這樣的說法,意思是有些人做了善事,卻沒有得到相應的善報,甚至還遭遇不好之事,因此感覺老天不公,甚至抱怨老天。殊不知天理衡量著一切,禍福早已註定,好人遇到的壞事,恰恰是老天在幫你消減之前的罪業,以讓你在消減完罪業後,來世得福報。清朝梁恭辰編撰的《勸戒錄》中記述了兩個耐人尋味的故事。
  • 清朝安徽商人汪某,在浙江一帶從事鹽業生意。他性格素來豪爽,雖每日與錢打交道,卻並無利慾之心。
  • 善有善報,自古不虛。據清朝梁恭辰的《勸戒錄》記載,浙江仁和縣(今杭州市)有一位汪先生,世代經營鹽業,家道殷實。
  • 人們常說善惡有報是天理,那麼如果心有所求的善舉,善報又如何呢?若僅是心生妒嫉的一念也會遭惡報嗎?這兩個故事耐人尋味。
  • 人間善惡報應的事,有的人信,有的人不信,因為直接的報應較少讓人親見。但是昭昭天理,總有時會向世人直些顯相,讓人不得不信,這也是上天挽救迷中人的一種方法吧!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