鋼琴大賽銀獎得主:感悟神聖與恩賜

【大紀元2024年10月19日訊】(大紀元記者于麗麗紐約報導)第七屆新唐人國際鋼琴大賽頒獎典禮於10月19日下午在紐約曼哈頓考夫曼中心莫肯音樂廳(Merkin Concert Hall–Kaufman Music Center)舉行。台灣選手盧士野(Shih-Yeh Lu)不僅贏得大賽的銀獎,還摘得指定曲目最佳演繹獎。

這是盧士野第二次參加新唐人國際鋼琴大賽。在2019年的第5屆新唐人鋼琴大賽上,他曾榮獲過指定曲目最佳演繹獎。

今年,盧士野重返大賽舞台,他對自己更有信心,但榮獲雙料大獎,讓他始料不及。「指定曲蠻有機會(贏得),但沒有想到(會拿到銀獎)名次。」他說,「感謝評審和參賽者,提供這樣一個競賽環境。」

定位人生方向

盧士野表示,參加新唐人的鋼琴大賽,對他來說有著特殊的意義,他想要通過大賽「幫自己找一個人生定位。」

他從六歲開始學鋼琴,如今已有約二十年時間。去年,他獲得世界音樂名校國立維也納音樂暨表演藝術大學的碩士學位,並且完成了台灣的義務兵役。目前的盧士野從校園步入社會,彷彿站在了人生的交叉路口。

「人到了一定年紀難免會懷疑自己,真的適合這份專業嗎?」盧士野說,「我想借這個機會,看能不能夠在舞台上重新找回自己。」他希望在大賽中更了解自己和其他演奏家的水平,「看自己到底是不是適合這個舞台。」

通過欣賞其他選手的演奏,盧士野覺得「大家都蠻放開地在彈。」他說,「我們並不是把自己定位成一個在學琴的學生,就是大家都有演奏家的風範。」

放眼宇宙萬物 感受「神聖與恩賜」

「新唐人國際鋼琴大賽」旨在弘揚純真、純善、純美的正統鋼琴藝術,對參賽曲目有嚴格要求。跟以往一樣,大賽與眾不同之處在於,每位複賽選手必須演奏一首指定曲目。

今年的指定曲《聖恩》,由神韻藝術總監D.F.先生授權改編,用西方的鋼琴演奏音樂旋律,表現中華古典音樂的韻味與傳統文化的內涵。

第二次參賽的盧士野,對這項規則並不陌生,但是在練習《聖恩》的過程中,他仍然感到前所未有的收穫。「她容納了很多種『面向』。她好像並沒有一個統一的目標,但是確實能感受到對中華傳統文化的一些感想。」他說。

盧士野很享受這種探索、發掘的經歷,「留給我們非常多的自由表現的空間。」他說,「《聖恩》對於大家來講,都是未知的作品,等待開發、等待我們理解、再去告訴別人。」

他表示,《聖恩》帶給他最大的感悟是「從渺小到偉大,從個人到普羅大眾的感覺。」他說,「她一開始的聚焦比較小,然後越放越大,到最後就是放眼整個世界,或者是宇宙萬物。」

盧士野在複賽中演繹了這部作品後,有一種「可惜的感覺」。因為他覺得,演奏所能表達出來的與自己想要做的好像還相差甚遠。他說,「但是終歸我覺得最重要的中心思想是有傳達到,也希望不管是聽眾還是評審都能夠感受到。」

《聖恩》這兩個字對盧士野來說,就是「神聖與恩賜」。

責任編輯:葉蓁#

推薦閱讀:
相關新聞
重返新唐人鋼琴大賽 葡萄牙選手盼詮釋新作品
波蘭選手:相信傳統音樂有望流傳下去
演奏指定曲目 俄國選手感受到神性
觀新唐人鋼琴大賽決賽 音樂界人士為之驚歎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