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救世古鑑】

世間人與萬物的聚首 都是為了這緣故而來?

作者:懷忍忍
鳥兒為何來到他們身邊?真有因緣嗎?(孫明國/大紀元)
鳥兒為何來到他們身邊?真有因緣嗎?(孫明國/大紀元)
font print 人氣: 517
【字號】    
   標籤: tags: , , ,

人間種種聚散,看似浪花的凝聚與破滅那般的偶然無常,然而在全觀的境界裡應該都不是意外的偶然。我們常聽說人是萬物之靈,可是落在情中,反而看不清迷中的真相。真是這樣嗎?讓我們來看幾則故事。

報恩魚

饒州有位商人,途經鄱陽湖時,看到有漁民捕到一條大魚,這條魚重達百斤以上。漁夫開價一兩銀子,商人照價買下,然後就將魚放回湖中。

大約一個月後,商人做完生意,帶著賺得的錢返家,夜裡再次經過鄱陽湖時,遇到了盜賊。賊人登上他的船,將船劫持到蘆葦叢中,搶走了他的財物,並打算殺人滅口。商人命懸一線之際,一條大魚突然跳進船艙,張開魚鰭,擺動著身子,勇猛撞擊盜賊。盜賊雖然持刀又砍又殺怎也傷不到那條魚。

不一會兒,巡邏的官船聽到蘆葦叢中的喧鬧聲趕過來一看,將盜賊逮捕。那條魚則又躍入江中,消失了蹤影。商人這時想起之前他曾救過的那條大魚,這魚就是那條大魚。當他危急之際,魚跳出水來救了他的命,正是來報恩德的!《小豆棚》的作者記戴,這事發生在康熙三十六年(1697年)七月。

商人途經鄱陽湖時,救下了漁民捕到的一條大魚。示意圖(攝影:GS/大紀元)。

義鳥

宜興有一位陸姓人氏,他的宅邸園內種植了許多樹木,有許多鳥兒被吸引了,聚集到樹上結巢。每天中午和夕陽西下時,一群群鳥兒歸林,宛然像集市一樣熱鬧。陸某禁止任何人彈射這些鳥兒。在寒冷的冬天,或遇到雨雪天氣時,他會撒米穀在林中,餵養這些鳥兒。

有一天,陸某被仇家陷害誣告為逆黨的一員,而被逮捕到官府審問。當天集訊了很多人。庭審時,突然有百鳥飛來,聚滿門庭,鳥叫聲喧噪震天。當庭審將訊問陸某時,突然有一隻鳥飛下來,從庭審官的案上銜走了一張紙,然後就飛走了,隨後群鳥也四散飛去。那張紙是為首者的供辭,庭審官員十分驚詑。後來庭審官員刑審這個為首的,確證陸某是被冤枉誣告的;陸某的冤屈得以昭雪。

為了紀念這件奇事,陸某在自家構建了「義鳥亭」。有人寫了五首《禽言》民謠來記錄這段故事,詞意簡潔明瞭,描摹了鳥兒們報恩的心意。這裡舉述詩歌第二首和第五首於下:

泥滑滑,泥滑滑,把好人,受冤屈。我喳喳,他咄咄,不把仇人快打煞。欲救恩人真沒法,拚將一紙偷銜去,飛飛訴於天公說。

秦吉了(鳥名),秦吉了,樹間鳴,階前噪。恩人莫上鎖,恩人莫打拷,水落石出寒雲散,青天白日自分曉。安得喚醒鏡台前,把個官司完結了。

「秦吉了」是形似鸚鵡的鳥,白居易有一首新樂府詩〈秦吉了〉描寫:「秦吉了,出南中,彩毛青黑花頸紅;耳聰心慧舌端巧,鳥語人言無不通。」鳥兒展現「智慧」為報恩而來。平日人們以為鳥兒呆頭呆腦,其實在關鍵時刻,鳥兒一點都不「迷」而且有「智慧」。「萬物有靈」豈是虛言?

曾衍東在《小豆棚》中還轉述平陰的田怡亭親戚的一個實例。田怡亭的叔祖母七十餘歲,一人孀居。在住處樓上曾蓄養一隻泰山紅腳鳥,養了六七年,這鳥能說話。這鳥以籠子為巢,清晨出去傍晚歸來。乾隆甲申年(1744年)的春天,情況突然改變了。一夕,鳥兒忽然對她說:「老奶奶,我明日出去,恐不能回來。」老奶奶說:「那麼不出去不行嗎?」鳥兒說:「命數不能逃。」次日鳥兒出去後,果然不見歸來。

這鳥兒真靈了!不僅懂得「命數」,還預先知道自己的「命數」將要完結,所以提前告訴了老奶奶,平靜譜寫下緣分的休止符。那麼,鳥兒陪伴孀居的老奶奶六七年,或可能也是來報恩的吧!反倒是老奶奶思念過深,竟然憂思成疾,不久就離開人世了。

鳥兒也知「命數」?(STEPHANE DE SAKUTIN / Getty Images)

人與鸚鵡

兗州金鄉有一位太學生李某,性格豁達,喜愛音樂,但生活落魄,沒有依賴的親人。他養了一隻鸚鵡,教它學習唱歌,經過一年多的訓練,鸚鵡能夠按照節拍和旋律歌唱,歌聲清脆婉轉。李某常常背著一個小架子,讓鸚鵡棲息在上面,自己騎上一頭瘦驢,一起出遊,悠然自得於山水間。當他心情愉快時,會令鸚鵡唱歌,自己則吹笛子來伴奏。

一段日子後,當地人都知道了這隻鸚鵡的本事。地方的縣令麥子亭強行出價百金,想要買下這隻鸚鵡。李某無可奈何,只能讓縣令把鸚鵡帶走,自己則將縣令給的百金子隨手捐棄在路上,痛哭了一整天後才離開。

縣令得到了鸚鵡,非常高興。第二天,他設宴款待賓客,特意讓鸚鵡歌唱助興,然而鸚鵡卻默然無聲,連吃東西都不肯,沒過幾天就死了。

恩報得葫蘆棗

光州城外七里村有位老婦人,家裡種了兩棵棗樹。棗子成熟的時候,有一位道人路過,向老婦人討棗子吃。老婦人慷慨地說:「想要多少隨意摘吧!」

道人摘了十多枚棗子吃。臨走時,他將自己隨身佩戴的葫蘆取下,掛在棗樹上,並對老婦人說:「感謝婆婆的好意,明年這棗子會像這葫蘆一樣。」果然,到了第二年,棗子真的變成了像葫蘆的形狀。

後語

看了上述的這些故事,想想世間人與人、人與物之間的聚首,像不像是恩與債的交會呢?施恩與欠債都有報!萬物有靈,受人之恩湧泉相報。當下的善緣來自過往善行的善報,若反而落於「情」中,陷於「迷」了而失落了生命的根本,那豈不是物不迷人人自迷了嗎?!@*

資料來源:《小豆棚》

——看更多 【救世古鑑】系列

責任編輯:李梅#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清朝江蘇溧陽縣縣衙中,有一名掌管刑事訴訟的書吏,姓焦。他為人正直,常常為眾人排憂解難,因此為鄉人所尊敬。他鄰居家的兒子,年齡不到十八歲,但卻好勇鬥狠,焦某少不得為他調解事端,是故鄰家子對他十分感激。
  • 更多證據顯現,靈魂真的存在,擁有多世記憶!前世殘酷折磨囚犯,泰國醫院院長怎樣才能還清罪業?《未解之謎》
  • 害了人命,自然是要償還的,自古都是如此,即便陽間法律無法審判,上天也絕不饒過,無論時間長短。有的是當世遭索命,有的是隔世被索命,以下三個發生在清朝的神異故事就在告訴世人:無論何時害了人命都難逃報應的。
  • 古今中外,在劇火的大災難發生時,誰能讓「神出手」得到奇跡福祐呢? 本文這些真人實事給了我們參考的好指引! 而且我們可以看到,善有善報,可能是事後報,也可能是立即就報!報應不爽呀!
  • 清朝撰寫《勸戒錄》的梁恭辰的父親曾擔任江蘇布政使,與蘇州江鐵君是以詩文相交的朋友。江鐵君曾出家為僧,後又還俗,回歸儒學,不過他應該還是相信因果報應的。他曾講了這樣幾件離奇之事。
  • 常人中有「好人沒好報」這樣的說法,意思是有些人做了善事,卻沒有得到相應的善報,甚至還遭遇不好之事,因此感覺老天不公,甚至抱怨老天。殊不知天理衡量著一切,禍福早已註定,好人遇到的壞事,恰恰是老天在幫你消減之前的罪業,以讓你在消減完罪業後,來世得福報。清朝梁恭辰編撰的《勸戒錄》中記述了兩個耐人尋味的故事。
  • 清朝安徽商人汪某,在浙江一帶從事鹽業生意。他性格素來豪爽,雖每日與錢打交道,卻並無利慾之心。
  • 善有善報,自古不虛。據清朝梁恭辰的《勸戒錄》記載,浙江仁和縣(今杭州市)有一位汪先生,世代經營鹽業,家道殷實。
  • 人們常說善惡有報是天理,那麼如果心有所求的善舉,善報又如何呢?若僅是心生妒嫉的一念也會遭惡報嗎?這兩個故事耐人尋味。
  • 人間善惡報應的事,有的人信,有的人不信,因為直接的報應較少讓人親見。但是昭昭天理,總有時會向世人直些顯相,讓人不得不信,這也是上天挽救迷中人的一種方法吧!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