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紀元2024年01月08日訊】(大紀元記者鍾元台灣報導)中華民國經濟部表示,2023年度結算部分綠電結束躉購,轉為賣給用戶度數成長五成達17億度。2023年為歷史用電量第三高,較2016年成長約一成,依然穩定供電。
中華民國經濟部8日表示,近年政府積極發展再生能源,除了案場容量的推動之外,也持續建置綠電交易機制及管道,台電表示,過往再生能源業者多透過躉購機制賣給台電,近年隨著再生能源發展,躉購費率下降,產業需求增加,更多的綠電業者開始選擇賣給民間業者,不再透過躉購賣給台電,以去年來說,綠電轉直供度數已達約17億度,相較前年的11.26億度,成長五成以上,政府也會持續建立相關機制,推動綠電市場發展及活絡。
中華民國經濟部指出,有關部分人士質疑缺電一事,台電表示,近年來透過新機組建置、再生能源發展,電力調度模式改變,已走出2016年電力緊繃情況。有心人士誤稱去年是因經濟不佳、用電少因此不缺電,事實上2023年用電量為史上第三,且較2016年成長約一成。但電力備轉容量率與2016年時的1.64%相比,已可維持在6-10%的穩健情況。
台灣經濟部說,全年尖峰備轉容量率低於10%的天數僅有8天,其他天數都維持在10%以上的穩定餘裕,就連少數時段發生機組故障,備轉容量率仍不低於6%。再生能源時代來臨後,電力調度已大幅改變精進,希望批評者除了始終保持對核電的信仰外,也可在電力調度資訊上,共同與時俱進。
台電指出,備轉容量原本就是在用電需求外多預備的餘裕,批評者以備轉容量率6.43%來批評供電,但事實上當天是因為興達三號機及豐德電廠故障檢修,所以使用到原先預備的備轉容量,也就是說,是因應特殊情況之後,仍有6%以上的預備,代表台電在面對不同情勢下,透過備轉資源的快速調節,維持系統穩定運轉。
台電說明,部分人習慣以備用容量率減5來評估備轉容量率,事實上是舊的算法,在目前再生能源加入電力系統後,台電的歲修規劃已經完全改變,尤其秋冬時期在離岸風電持續併網下,增加歲修機組的餘裕,夏季太陽光電也成中午尖峰用電助力,甚至可以透過抽蓄水力儲能,轉移電能到夜間使用。此外包括時間電價的導引效果,也讓負載轉移,把電力需求移到到非尖峰時間,這些都是電力調度的新知識,也希望批評者可以與時俱進。
台灣經濟部說,有些謠言稱台電未公布夜間備轉容量一事,台電也澄清,越來越多國人都已經知道,拿出手機搜尋台電官方網站,就有即時的電力資訊可供查閱,台電於官網揭露每十分鐘更新之即時用電量使用率,民眾可自行在台電官網檢視當下數據,不僅沒有不公布,還是即時公布。
針對2024年供電,台電表示,今年夏季前除有大潭八號機及豐德三號機(共220萬瓩)及新再生能源加入系統運轉,台電也新推出批次生產時間電價引導業者於再生能源充裕時段用電,持續確保系統供電無虞。
台電指出,國際上為了擴大民間參與綠能建設,初期普遍採用綠能躉購制度,鼓勵民間力量投入綠能開發。為進一步營造綠電發展環境,中華民國自2017年1月26日電業法修正,推動綠電自由化,再生能源業者有許多管道可以銷售電力,例如直接賣給用戶(直供),或是透過台電電網轉賣給用戶(轉供);台電也於2018年1月25日公告施行轉直供的營運規章及系統平台,為用戶提供多元購電管道,滿足再生能源使用需求。
台電進一步指出,轉直供開放以來,自2020年5月首次受理業者轉供案件,統計至去年底已共計85家綠電業者(包括25家再生能源售電業、40家再生能源發電業、20家自用發電設備設置者),及291家用戶參與轉直供,累計轉直供的度數達約37.6億度。
「使用綠電已是國際趨勢,也已成為國家產業剛性需求,在政府與民間全力推動下,再生能源持續快速成長,政府也因應綠電交易市場的發展情況,持續精進與規劃多元方案。」台電說。
台電舉例,部分業者反映現行轉供媒合機制容易造成餘電問題,台電也規劃試辦「綠電分配沙盒計畫」,針對單一企業下有數個不同廠區,可透過轉供電量的彈性分配機制,降低餘電問題,協助企業更有效獲得及運用綠電;或是因應中小企業的小額綠電需求,以台電自建案場所發的綠電,推出小額綠電銷售試辦計畫,提供國內企業更多元綠電選擇。
責任編輯:林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