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紀元2023年09月06日訊】(大紀元記者玉山編譯報導)(續上週)產品沿著生產線移動,沿著裝配綫安置的不同數量的工人執行不同的特定任務,最終完成產品。裝配綫的概念是將復雜的流程分解為更小的、專門的任務。裝配線是誰發明的呢?
對裝配線的批評
雖然裝配線的出現為工業界帶來了大規模生產系統,但它也以犧牲工人為代價。以前工人們可以從頭到尾製造一輛汽車,但裝配綫系統的出現需要工人們重複且單調的任務。
單調而重複的工作讓很多工人感到無聊、不滿和疏離感。嚴格的分工和快節奏的生產往往導致員工身心緊張,導致人員流動率高、工作滿意度下降。
裝配線上的工作速度也難以維持,因為員工感受到了實現生產目標的壓力。其中一位說:「我所工作的生產綫的移動速度如此之快,我必須以最快的速度工作才能跟上它。機器就是我的老闆。」
雖然福特5美元日為工人帶來了高工資,但它是有條件的。1913年,福特在處理人員流動和缺勤問題時,5美元的日工資確實會應鼓勵員工留在公司。然而,工人們是否應得這5美元的日工資卻需要有福特英語學校和福特社會學部決定。
已故教授兼歷史學家史蒂芬·邁耶(Stephen Meyer)表示:「然而,只有當他們『值得』,或者擁有適當的習慣和生活方式,並住在適當的房屋中時,他們才能獲得利潤。」「社會學調查人員的諮詢、小冊子的出版、福特英語學校的課程——所有這些都向移民汽車工人提供了建議和教導,福特官員教育工人正確的美國價值觀、生活條件和工作習慣是什麼。」
從本質上講,這些計劃過度控制了工人工作之外的生活。
裝配線和第二次世界大戰
第二次世界大戰在裝配線生產的廣泛採用方面發揮了變革性作用。戰爭的需求需要快速高效地生產軍事裝備,從而導致裝配線技術的擴展和完善。
戰爭期間,裝配線允許大規模生產武器、飛機、車輛和其他物資。工廠重組了運營以支持戰爭。例如,福特汽車公司在密歇根州建造的Willow Run工廠生產的是B-24解放者轟炸機,而不是汽車。
由於需要更多工人,女性也加入了裝配線。鉚工羅西(Rosie the Riveter)代表了戰爭期間進入勞動力市場的女性,成為了文化偶像。
傳承與演變:超越汽車行業
福特為T型車引入的移動裝配線塑造了其他行業,並且一直持續到今天。如今,這個過程包括先進的技術,例如計算機監控系統、實時數據分析和自動質量檢查,以確保一致的生產標準。
而現代的汽車工業生產線已經成爲汽車生產的主要,甚至是唯一的方式。在生產綫上可以完成的工藝包括焊接、衝壓、塗裝、動力總成等等。一些現代大型汽車公司,由於大量使用自動化機器人和裝配臂的使用使其自動化水平更高。◇
責任編輯:鍾義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