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紀元2023年09月19日訊】(大紀元記者張瑛瑜香港綜合報導)僭建問題受廣泛關注多時,但當局的執法力度差強人意,政府一向指會清拆有明顯威脅或迫切危險的僭建物,但有多宗僭建仍然未處理。立法會議員江玉歡指出,政府所採用的風險尺度與市民的風險尺度不一,認為政府需要有清晰的執管政策標準及指引,不能被動。
江玉歡昨日在Facebook發文,引述屋宇署的紀錄,指署方每年得知的違規建築工程達3萬宗,但發出建築命令的只有一萬宗,真正作出檢控的只有二、三千宗,質疑「談何有效?」。江進一步指,「如果每年有萬多兩萬宗不了了之的違建,過去10年來豈不是有超過10萬宗『冇處理』的違建個案?」,認為作為主要技術及執行機關的屋宇署署長,要向公眾詳細交待過去執管行動的進度和細節。
江玉歡又批評,政府所採用的「風險為本」政策,「對於普羅市民未免太過模糊。何謂高風險?」她又表示,政府的風險尺度,與市民的風險尺度肯定不一。她舉例紅山半島,指涉事的業主肯定覺得僭建毫無風險。
江說,要執管政策「行得通」,除了講求資源充足,還需要有清晰的標準及指引,令全社會明白。「紅山所引發的問題並不會、亦不應是一閃即逝」,違建所產生的問題會隨著樓齡惡化,加上極端天氣及氣候變化,政府不能夠再以被動姿態看違例建築工程。她又說:「相信社會對政府日後怎樣處理違建及佔用官地,會期待有更深入的解釋及處理方法」。
翻查屋宇署在今年6月的資料月報數字,署方收到的有關未經授權的建築的報告,今年頭6個月有14,781宗,比去年同期的11,746宗多。2022年全年共有28,914宗,比2018年至2021年分別32,685、34,844、31,881及35,531宗少。
但是,就未經授權的建築工程的移除發出法定命令或通知方面,2018年至2022年,分別只有12,819、12,186、8,150、10,588及16,308宗,今年頭6個月則有4,861宗,明顯比收到的報告少一截。
因不遵守法定命令或指示移除未經授權的建築工程,收到法庭傳票者,2018年至2022年分別只有3,360、3,642、2,773、3,517、3,612宗。今年頭6個月則有2,043宗。◇
責任編輯:陳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