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想要掃興,想要讓別人開心都沒有錯,但必須先顧及自己的幸福、自己的快樂和自己的心。
曾經有一次,我被問到很多令人不愉快的問題。應該要回答,表現出不悅,還是直接忽略呢?腦中出現這三個選項。
雖然很想向對方表明他的問題有多唐突,可是今後還要繼續相處,而且對方又是年紀大十歲的前輩。如果是很熟的人,還可以開玩笑避而不談,但我們的關係並沒有那麼親近,於是我當時得出了「應該要回答」的結論。
奇怪的是,給了對方想要的答案,話題結束了,但我心中卻湧出無限的後悔:「啊,為什麼我要講這個啊!」本以為趕快答完就沒事的我,心情變得極差無比。對於在面對無禮時沒有保護好自己這件事,我感到非常自責。
心理學家傑佛瑞‧楊Jeffrey E. Young在基模療法(註1)中,將「基模Schema(也可稱為人生困境)」分為十八種。其中我最有共鳴的是關於「他人導向Other-Directedness」的「服從/屈服Subjugation」,簡單來說,就是「我會按照你期望的方式做」。從字面上解釋,好像很懂得忍讓和照顧別人,但大前提在於─必須先看見自己的內心。
不想要掃興,想要讓別人開心都沒有錯,但問題是我並沒有顧及自己的幸福、自己的快樂和自己的心。也就是說,我優先考慮的往往是別人的情緒,而不是自己。
傑佛瑞·楊說明了許多人之所以出現服從行為的原因。以我來說,因為小時候一直被大人們稱讚:「你好聽話喔!」、「你是模範生啊」,必須當一個乖孩子,這個渴望直到長大成人依然束縛著我,讓我不太會主動去引導談話的方向,總是為了不傷到別人的心情而選擇迎合。
被失禮的問題連擊時,現場除了我與對方,還有另外兩個人。即便我想直接表明:「我不想回答這問題」,但在那個狀況下,我還是會忍不住擔心讓對方沒面子,覺得我瞧不起他,還讓其他人看到他丟臉的場面、傷他的自尊心。
這麼一來,我肯定會得罪那個人、被他討厭。
其次,我也擔心自己感覺很沒禮貌,或是在他人眼中成為一個內向封閉、破壞氣氛又看不懂別人臉色的人,我非常討厭變成這樣。所以儘管想要迴避問題,內心深處的我卻會因為要求自己:「必須成為一個有禮貌、好相處、善良又有親和力的人」而勉強回答。
我不喜歡現場氣氛因為自己變得沉重,所以即使不愉快也只是笑笑帶過。
但其實我也會想,那傢伙的顏面算什麼,為何我要把自己的情緒扔進垃圾桶?說話搞不清楚狀況的人是他,憑什麼要我來承擔後果?明明是那個人很差勁……但我很怕表現出不高興的樣子掃大家的興,因此始終保持淡淡的微笑。

我是為了什麼,才選擇在對方傷害自己時還顧慮他的情緒呢?這就像是被打了還關心對方手痛不痛一樣。即使這件事情過了很久,我還是一想到就懊悔不已。那個人對我說了傷人的話語,我竟然還沒心沒肺笑得出來。
自從那天感受到強烈的挫敗感後,我不斷苦惱下次再遇到同樣情況時,該怎麼做才能順利過關。
我試著將不開心的程度分成幾個階段。上次的狀況讓我猶豫不決,是因為我起初認為對方的提問只是讓我「有點不開心,但沒什麼大不了」。沒想到實際經歷後卻發現,這讓我「心情非常不好」。判斷錯誤的根本原因,就在於我不夠了解自己。
於是我設定一分是最好、十分是最差,如果對方提出的問題,讓我的「不開心指數」達到七分以上,我就會拒絕回答。「對話」是人與人之間的交流,照理說屬於「文科」的領域,不過我是一個很容易因為言語受傷的人,所以決定稍微以「理科」方式處理,預防事故發生。
此外還有另一個難題,那就是我沒有辦法當著別人的面、直接強硬說出:「我不想回答」。於是為了彌補欠佳的臨危反應,我事先準備了幾種回答方式。
對於不熟的人,我可以委婉加入一些附加前提,例如說:「下次一起喝一杯的時候再聊」、「等我們更熟一點就告訴你」⋯⋯前提不會發生的機率越高,對我就越有利。雖然我說下次喝一杯再說,但其實我知道、對方也知道,不會有那麼一天。
儘管有天真的一起喝酒了也沒關係,因為我的結論是:如果對方為了想聽到這個回答而願意花時間、花錢在我身上,那麼稍微敞開心扉也無所謂。
至於一些稱不上親密,但說不熟又有些共通點的人,我會用溫和的態度,鄭重告訴對方我的情況,例如「我還沒有整理好該怎麼說」、「這件事我沒有打算和別人說」、「等我更確定的時候再告訴你」等,明確回絕對方。
面對讓自己不愉快的刺耳問題,不用勉強回答。如果顧慮對方心情所以難以拒絕時,可以給出一個「不是答案」的回覆。這樣一來,既不會無視對方,也不用強迫自己說出不想公開的答案。
註1:Schema Therapy,由楊與其同事們共同開發,是一種將認知行為治療和精神分析相互結合的心理治療療法。
<本文摘自《世界的尖銳,我以溫柔抵擋:感知生命中的每段相遇與對白,找到和自己合拍的堅定力量》,蘋果屋提供>
●傾聽也需要表情 讓對方安心記得先微笑
●資料分析方向明確 才能篩選出有價值的訊息
●加班也忙不完?做好時間規劃才能提高效率
責任編輯:曾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