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紀元2023年06月28日訊】(大紀元記者林宜君紐約報導)紐約市議會曼哈頓華埠第1選區的民主黨初選27日登場,當晚開票結果由現任市議員馬泰(Christpher Marte)拿下6成選票勝出。但是當地選情遠比2年前低迷,投票人數僅約當時的4成。
截至當晚10點,紐約市選舉局(NYC BOE)已經在華埠第1選區開出93.02%的選票,紐約市議員馬泰拿到5,053張選票,獲得63.35%的選民壓倒性支持。
「我非常有自信(贏得選舉)。」馬泰下午在麥地臣街(Madison St)50號投票站外受訪時表示,他如果再次當選,「代表我們現在做的事情就是社區想要的」。
與馬泰競爭的其他3名民主黨參選人,其得票數與得票率分別為:「社區保護與改善聯盟」(ACPB)主席李翠珊(Susan Lee)獲得2,406票(30.17%)、公校家長張秀雅(Ursila Jung)獲得414票(5.19%)、特殊教育工作者藍珮玲(Pooi Stewart)獲得81票(1.02%)。

李翠珊是第二次參選,但成績不俗。她受訪時表示在競選過程中獲得了很多選民支持,尤其向她反映了治安、生活品質的擔憂,倘若選舉結果不如預期,她仍會繼續從事草根組織工作,並且支持警察。
首次參選的張秀雅為了選舉犧牲了不少家庭時間,但經過這次歷練,「我知道了要提早兩年準備」,「我會再次挑戰的」。
藍珮玲是紐約市公立學校232中學的教師,當本報向她詢問如何看待選舉結果時,藍珮玲大方表示「非常以他(馬泰)為榮」,「應該再給他2年」!接下來,她將繼續回到學校執教。
這次紐約市的市議員選舉僅兩年任期,雖然馬泰跟2年前一樣在初選就獲得壓倒性勝利,甚至得票率略高於當年的60.5%,但是總體票數卻大幅縮水。
2021年時,馬泰在初選拿到了10,698票,而今年只有當時的一半。
此外,今年第1選區的初選只統計到7,976張選票,2年前有21,633張——選票數量縮減至當時的36.9%。

27日晚間的開票數字並非最終結果,因為市選舉局有關缺席投票的收件截止日是7月5日,之後才會公布完整的選舉計票結果。
紐約市選舉局截至27日晚間6點統計,計有15萬名紐約人在初選日與提前投票期間投票。其中皇后區與布碌崙的投票人數都超過4萬人,曼哈頓計有3.4萬人,布朗士則有2.4萬人,史坦頓島今年沒有初選。
當天下午接近5點時,第1選區的麥地臣街50號的投票點有246人投下選票,該點站長湯姆(Tom)已經服務有5、6年時間,他表示該投票點向來有很多亞裔選民,但是當天整體而言,選民出來投票的情況與往年相比低迷,「有些人登記是共和黨」,「但今天也來投票」。
此外,第1選區也有華人長者沒有落實選民登記而在投票站吃閉門羹。
71歲的陳女士收到紐約市選舉局的投票通知信,提醒她在27日前往中央街(Centre St.)111號投票點投票。當她拿著通知信前往規定投票點時,卻遭站內人員拒絕投票。第一時間,陳女士以為自己受到種族歧視。
在華人志工的陪同下,陳女士二度回到中央街投票站,經志工翻譯與選務人員了解情況後,才發現原來陳女士沒有完成民主黨選民登記,因此無法在初選日投票,而該投票站站長也表示因為不能確認陳女士為民主黨選民,而無法出示宣誓書(affidavit)讓她現場投票。
責任編輯:陳玟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