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紀元2023年06月27日訊】 (大紀元記者楊茜、林枚郝凱森報導) 2023年度德拉華中國節於6月23日至6月25日在郝凱森市(Hockessin)的華美聯誼中心(CACC)舉行,為期三天的活動吸引了數千週邊民眾參加。
在6月23日首日的開幕式上,多位嘉賓冒雨前來祝賀並與民眾一同體驗中華文化之美,包括:德拉華州參議院代理議長索科拉(David Sokola)、德拉華州眾議員史密斯(Mike Smith)、紐卡索縣長邁耶(Matthew Meyer)、縣議員基爾帕特里克(Janet Kilpatrick),駐美台北經濟文化代表處副代表鄭榮俊,以及僑教中心郭大文主任等。





據華美聯誼中心主席湯竹芬介紹,今年是第29屆中國節,華美聯誼中心於1992年成立,已有41年了。她說每年都有很多志願者來幫忙,今年有將近兩百位志願者,包括大人和孩子,「我們華美聯誼中心叫這個名字是希望包含兩岸三地的所有僑胞都來參與這個活動。」



索科拉參議員代表CACC所在的第4選區參議員斯特金(Laura Sturgeon)以及德拉華州參議院褒獎CACC舉辦2023年中國節,並祝活動圓滿成功。

代表CACC所在選區的史密斯眾議員對《大紀元時報》說:「德拉華中國節是我們第22選區最好的活動之一。我很喜歡參加中國節。」他稱讚華美聯誼中心對社區多元文化做出的貢獻,「CACC為我們社區做了如此出色的工作。我很高興他們與我們分享他們的社區(文化和傳統)。」「這是一年中最有趣的活動之一。」


今年是駐美台北經濟文化代表處副代表鄭榮俊第三次來參加CACC這個文化活動,他表示「非常開心」。「每年來都可以看到一些新朋友、老朋友。而且我覺得CACC蠻難得的,過去兩年都或多或少受到疫情的影響,但他們沒有中斷舉辦這個活動,他們在文化推廣和聯繫海外僑胞方面真的是盡心盡力。」
鄭榮俊說,「我們對於文化的推廣必須更加努力,讓人們知道我們在台灣保存文化,還有文化的延續,我們都一直在努力中。」 「我們台灣會持續地在民主的前線,盡我們的努力,與民主國家和理念相近的國家,大家一起努力,盡力維護我們與美國共享的人權、自由和民主的理念。我們一定會堅持下去。」
僑教中心郭大文主任表示非常榮幸受華美聯誼中心邀請來參加中國節活動。「中國節是文化傳承的活動,所以我們中華民國政府和駐美代表處對他們的活動都非常重視,希望把好的傳統——中華文化、多元文化,在美國這個環境生根。」他說,「希望我們華裔、台裔美國人,大家共同努力,創造出一個新的氛圍,」「 讓我們的第二代、第三代在美國這邊生活得更好。在語言上能雙語並行,既會華語,又會英語。」

甲骨文特色展重返中國節
華美聯誼中心主席湯竹芬說:「今年是疫情以來第一次有特別展覽——甲骨文展覽,非常難得。之前因為疫情,很多活動都縮減了,今年是第一次又恢復三天的活動。」
期間展出的甲骨文是由中國文物收藏家莫大鎮先生和太太王雪華收藏的複製品,據莫先生介紹,海外僅此一套。今年是他們第3次展覽,大約每隔六年展覽一次。


莫先生介紹說:「甲骨文是目前發現的最早的中國文字,從商朝開始,已有將近3,000年的歷史。」他說甲骨文的意義在於,因為文字的發現,西方學者承認中國的歷史應再向前推進600年,印證了商朝的真實存在,而不只是傳說。
莫先生進一步介紹說,被發現的甲骨文約有6,000個字符,目前被解密的有將近1,800個,「我們文字的體系,從商朝甲骨文一直承傳到現在。這個意義就不一樣了,世界上的文字,真正有這樣傳承的,只有中國文字。中國文字的演變,甲骨文和我們現在的文字息息相關。」

中國節獲民眾青睞
作為德拉華州最大的中國節,CACC舉辦的特色展覽、美食、文化藝術表演等每年都吸引數千人。

在政府部門從事行政工作的科爾(Kim Cole)是CACC會員,每年都會帶女兒來參加中國節活動,「我每年都很喜歡來參加中國節。我已經來了17年了。」

科爾的女兒麥迪(Maddie)今年14歲,是從中國被領養的,從小就參加CACC舞蹈團開始跳舞。
科爾說:「我仍然保持與中國文化的聯繫。當時我們領養她時,我們就做出了這個決定,並成為了CACC的一員。因為CACC為我們提供了一個平台,將我們與中國聯繫起來,與我們的家庭聯繫起來。」
「我學到了很多,這是一個很好的學習機會,」 科爾說,這些年看到那麼多人來參加並喜歡這個活動給她留下了很深的印象,「CACC做得很出色!」
會計師威廉姆斯(George Williams)和太太連續三年都帶孩子們來參加中國節,「我們喜歡傳統的中國文化。我們熱愛這種體驗。食物也很好。」

木匠威廉姆斯(Jeff Williams)也多次參加中國節,很讚賞CACC為社區帶來這個活動,「我真的很欣賞他們能夠一直舉辦這個慶祝活動。」他表示很喜歡中國文化,「對社區來說,這是非常有價值的。保持中國文化的活力和繁榮非常重要。」




責任編輯:良克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