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紀元2023年04月15日訊】(大紀元記者黃小堂報導)民間組織「曼哈頓下城歷史協會」(LMHA)致力於保存紐約市曼哈頓下城歷史文化與軍事遺跡,4月14日在南威廉街26號紀念北美第一座猶太教堂落成293周年,並頒發第三屆的「宗教自由獎」。今年的得獎者是「Tour for Tolerance」的非裔創始人比爾‧丁格林(Bill Tingling)。
丁格林表示,獲獎對他來說是一個巨大的榮譽,「我們今天能聚在這裡,提醒著我們宗教自由和社會寬容至關重要。從我們國家歷史的草創時期開始,喬治‧華盛頓就認識到宗教自由是必須受到保護的基本權利。」
「宗教自由獎」的全名為「格森·曼德斯·塞夏斯宗教自由獎」(Gershom Mendes Seixas Religious Freedom Award),命名其來有自。
293年前,猶太人輾轉從巴西來到紐約市,並在荷蘭人的幫助下落地生根。「紐約州獨立戰爭之子」(SRNY)主席海因(Peter C. Hein)受訪時介紹,1730年4月8日,猶太人在曼哈頓下城的石磨街(Mill Street)建立了北美第一個猶太教堂——「石磨街猶太教堂」(Mill Street Synagogue),是紐約猶太社區的發源地。
猶太裔美國人格森·曼德斯·塞夏斯(Gershom Mendes Seixas)曾在石磨街猶太教堂擔任詩班長,領導紐約猶太社區支持美國獨立戰爭,守護了宗教自由。他後來不僅參加了美國國父喬治·華盛頓(George Washington)的就職典禮,也成為哥倫比亞大學的校董。
當年的石磨街現已改名為南威廉街(South William St),而石磨街猶太教堂後來也毀於大火,現在是停車場。為了紀念這座承載紐約猶太社區移民歷史的遺跡,紐約市還在石磨巷(Mill Lane)夾南威廉街的路口放置路標「石磨街猶太教堂/塞夏斯路」(Mill Street Synagogue/Seixas Way),由前華裔市議員陳倩雯(Margaret Chin)為其揭牌。

曼哈頓區長李文(Mark Levine)出席活動時致詞表示,美國猶太人歷史的故事一切都從這個小小的教堂開始,數百年來,紐約市成為世上最大的猶太人社區之一,一個每個人都有機會在各個方面實現夢想的地方,要了解這其中的來龍去脈,你需要知道石磨街猶太教堂的故事。



華埠共同發展機構(Chinatown Partnership)暨華埠商改區(Chinatown BID)執行總監陳作舟(Wellington Chen)當天也特別出席「曼哈頓下城歷史協會」的紀念活動。
他受訪時指出,當年因為有信守「自由貿易」與「包容」的荷蘭人把猶太人留下來,進而造就如今多元發展的紐約市。而自由且透明的貿易與包容力,也是他對華埠未來發展的願景,因為「華埠是每一個人的」。


責任編輯:陳玟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