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救世古鑑】通過色慾門考驗 他走過生死關得後福

作者:懷忍忍
堅守正念,通過淫慾這一關的考驗得後福。(Shutterstock)
font print 人氣: 2768
【字號】    
   標籤: tags: ,

明朝萬曆年間,浙江鄞縣(位於今寧波境內)秀才陸世科有名士的聲名。杭州有個姓馬的富戶,自己沒有讀過一天書,心中有憾。他有個愛如掌珍的兒子喚馬驥良,四歲了,他就想為孩子找個好老師來啟蒙。他聽說陸秀才的聲名,就準備豐厚的待遇,招請他來教育自己的孩子。

陸世科到了馬家當書塾先生,受到主人的禮敬。陸始終嚴謹地約束自己。馬府中的乳母婢女照顧公子馬驥良,每天在馬夫人和學館之間來來去去,有如飛鶯穿梭。然而陸世科始終正襟端坐,紋風不動。他除了教學之外,對馬家的大小事一概不聞不問不涉及。

有一日,婢女湘青送梅子給館中學子,取了一枚梅子對陸世科說「先生請用梅」。陸搖首說:「不用。」婢女湘青眉目帶笑道:「不用梅,用我杏(青、杏類似諧音)嗎?」

頓時,陸世科拿起戒尺往桌上一拍,巨響轟然。婢女湘青臉色發青,咋舌而去。從此以後,婢僕入了館內就緩步而行,態度嚴謹,對陸先生很恭敬。

陸世科在馬家學館教學半年,其弟子言行端正,能遵循老師的規範。每當課餘,陸世科就讓驥良坐在一角,給他講古今孝悌的故事,娓娓道來,越講越歡喜,毫無倦色。

陸世科跟主人說:「啟蒙教育是陪養正直品格的根本,為日後成就大德業的開端;幼稚時期,其實是終身成敗的關鍵。所以在文藝才能的養成之前要先正其心性,如果根基不正,他日即使才華震世,但是節操有缺陷,又有何用呢?」馬家主人夫妻倆,皆欣喜陸先生循循善誘的功夫。

一年深秋,陸世科在綿綿陰雨下偶染寒疾,臥榻休息。驥良下課後,告訴母親。馬妻恐怕先生衾被不夠暖,就命婢女包裹一條新綢被送到先生齋中去。翌日清晨,主人來探視病情,陸世科還未起床,馬見到床邊有一隻紅色女鞋,悄悄撿起來一看,竟然是他妻子的鞋,就把女鞋放入袖內而返。

回到府中,他詰問妻子鞋子為何在陸先生齋裡?妻子告訴他是婢女送被時不小心捲入被包裡的。馬不信。到了夜裡,馬又命令婢女假傳主母之命,邀請先生相會,他自己操刃隨後前往。他心想著,陸若開門就要立刻殺了他。

當陸世科聽了婢女假傳馬妻之命時,大怒,喝道:「咄,你在說什麼啊?天亮後我要告訴你家主人,會鞭死你的。」

馬返回府中,心中的疑竇仍未冰釋。這次他強令妻子在夜裡前去叩門。

陸世科聽到叩門聲,就問是誰。門外傳來馬夫人的聲音。
世科說:「我承蒙賢夫聘為教師,豈能在暗中墮落品德呢?黑夜裡哪有夫人見先生的道理?」
對方回應:「請您開門,妾有事告訴您。」
世科又說:「夫人與先生有什麼可說道的呢?即便有要說的,請明日與主人同來。此門是生死之關,人與禽獸的界線,速請回步!賢夫一生名義被汝喪盡了!先生的工作我不幹了,絕對不為夫人啟開這道門。」

世科正直不淫,毅然難犯。馬家主人瞭然於心了,他丟下了利刃。他們之間一場生死劫難也消解了。

翌日一早,陸世科就托他故辭館了。馬家主人向他賠罪,讚歎道:「先生君子也!」

淫慾之門真乃是生死之關,人與禽獸的界線啊!這道門一爛開,後禍也將隨之而至!能夠守住這一關的考驗,能得後福。萬曆三十五年(公元1607年)陸世科登上丁未科殿試金榜,官至大理卿。在魏忠賢於朝中呼風喚雨之際,朝中人多依附魏閹,陸公特立不阿,終其一生不虧節操。

明崇禎三年(1630年),寧波境內連接柳汀和月湖西岸的橋梁「憧憧東橋」(橋由僧人蘊臻始建於北宋天禧五年)改名為「陸殿橋」,以紀念陸世科。陸氏在橋邊建有關帝廟,百姓俗稱「湖西陸殿」。

資料來源:《小豆棚》《埋憂續集卷一》
@*#

─點閱【救世古鑑】系列─

責任編輯:李梅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有一種美德叫拾金不昧,從古至今,拾金不昧者皆有福報,或是發家,或是後世子孫發達,或是高中,或是疾病去除。不信,看看清朝梁恭辰所著的《勸戒錄》中記述的幾個故事。
  • 清朝江蘇溧陽縣縣衙中,有一名掌管刑事訴訟的書吏,姓焦。他為人正直,常常為眾人排憂解難,因此為鄉人所尊敬。他鄰居家的兒子,年齡不到十八歲,但卻好勇鬥狠,焦某少不得為他調解事端,是故鄰家子對他十分感激。
  • 更多證據顯現,靈魂真的存在,擁有多世記憶!前世殘酷折磨囚犯,泰國醫院院長怎樣才能還清罪業?《未解之謎》
  • 害了人命,自然是要償還的,自古都是如此,即便陽間法律無法審判,上天也絕不饒過,無論時間長短。有的是當世遭索命,有的是隔世被索命,以下三個發生在清朝的神異故事就在告訴世人:無論何時害了人命都難逃報應的。
  • 古今中外,在劇火的大災難發生時,誰能讓「神出手」得到奇跡福祐呢? 本文這些真人實事給了我們參考的好指引! 而且我們可以看到,善有善報,可能是事後報,也可能是立即就報!報應不爽呀!
  • 清朝撰寫《勸戒錄》的梁恭辰的父親曾擔任江蘇布政使,與蘇州江鐵君是以詩文相交的朋友。江鐵君曾出家為僧,後又還俗,回歸儒學,不過他應該還是相信因果報應的。他曾講了這樣幾件離奇之事。
  • 常人中有「好人沒好報」這樣的說法,意思是有些人做了善事,卻沒有得到相應的善報,甚至還遭遇不好之事,因此感覺老天不公,甚至抱怨老天。殊不知天理衡量著一切,禍福早已註定,好人遇到的壞事,恰恰是老天在幫你消減之前的罪業,以讓你在消減完罪業後,來世得福報。清朝梁恭辰編撰的《勸戒錄》中記述了兩個耐人尋味的故事。
  • 清朝安徽商人汪某,在浙江一帶從事鹽業生意。他性格素來豪爽,雖每日與錢打交道,卻並無利慾之心。
  • 善有善報,自古不虛。據清朝梁恭辰的《勸戒錄》記載,浙江仁和縣(今杭州市)有一位汪先生,世代經營鹽業,家道殷實。
  • 人們常說善惡有報是天理,那麼如果心有所求的善舉,善報又如何呢?若僅是心生妒嫉的一念也會遭惡報嗎?這兩個故事耐人尋味。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