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紀元2022年07月20日訊】(大紀元專題部記者張宛綜合報導)今年上半年,受資金壓力的影響,中國房地產開發商拿地意願較低,城市住宅用地成交面積同比大幅縮水。
根據中共國家統計局最新數據,今年上半年,中國房企土地購置面積共3628萬平方米,相比去年同期下降了48%;土地成交款2043億元(303億美元),同比減少了46%;
中指研究院7月發布的報告顯示,今年1~6月份,中國300城市住宅用地成交面積相比去年同期下降了56%,是2009年以來同期最低水平;成交樓面均價為6133元/平方米(910美元/平米),同比上漲1.4%,平均溢價率為4.3%,保持在低位。
與此同時,流拍和撤牌的情況有所增加。根據中指數據,今年上半年,中國300城市流拍地塊和撤牌地塊數量合計1995宗,流拍撤牌率達到23%,較去年同期提升了5個百分點。
流拍撤牌率=(流拍宗數+撤牌宗數)/(流拍宗數+撤牌宗數+成交宗數)。
今年以來,中國房地產開發商來自各個管道的資金同比都大幅減少,使得房企拿地意願大減,流拍撤牌率也保持高位。
首先是房企銷售額接近腰斬。據中指數據,今年1~6月,中國百大房企累計銷售額均值為356億元(約53億美元),同比下降接近5成。拿地方面,百大房企在今年上半年的拿地總額為6595億元(978億美元),拿地規模同比下降了6成。
來自其它方面的資金也大幅下滑。中共官方數據顯示,今年1~6月份,中國房地產開發企業到位資金累計7.68萬億元(1.14萬億美元),同比下降了25%。其中,定金及預收款累計2.46萬億元(3650億美元),同比下降38%;個人按揭貸款1.22萬億元(1810億美元),同比下降26%;來自中國國內的貸款9806億元(1455億美元),同比下降27%;自籌資金2.7萬億元(4005億美元),同比下降10%。
值得注意的是,包括北京、上海、深圳、廣州、杭州、寧波等城市在內的中國22個核心城市也出現了土地成交面積大幅下滑的情況,將影響到這些城市未來的新房供應量,房價或將面臨上行壓力。
中指數據顯示,今年上半年,中國核心22城首批次成交土地面積較去年首批次下降了62%,土地出讓金同比下降了53%。22個城市中,僅深圳、廈門、上海土地成交面積較去年增長,其餘19城均同比下降;其中廣州、蘇州、鄭州、濟南、青島的土地成交面積同比減少了6成多,天津、武漢、沈陽、長春的同比降幅甚至超過了9成。
除此之外,中指的報告還顯示,拿地企業仍以中共國企、央企以及地方平台為主,部分城市地方平台托底明顯;民營企業則普遍拿地態度謹慎。
據統計,今年首批次土地交易中,國企、央企及地方平台拿地宗數占比高達四分之三,而民企僅占四分之一。這將給未來中國房市供應格局帶來新的變化。
責任編輯:連書華